43、亡王之機,必其治亂,其強弱相踦者也(1 / 1)

原文

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夫兩堯不能相王,兩桀不能相亡;亡王之機,必其治亂,其強弱相踦者也。木之折也必通蠹,牆之壞也必通隙。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牆雖隙,無大雨不壞。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征之君風雨者,其兼天下不難矣。

——《韓非子》

譯文

有亡國征兆的,不是說國家一定滅亡,而是說它可能滅亡。兩個唐堯不能相互稱王,兩個夏桀不能相互滅亡;滅亡或稱王的關鍵,必定取決於雙方治亂強弱的不平衡。木頭的折斷一定由於蛀蝕,牆壁的倒塌一定由於裂縫。然而木頭雖然蛀蝕了,沒有急風不會折斷,牆壁雖然有了裂縫,沒有大雨不會倒塌。大國的君主,如能運用法術作為暴風驟雨去摧毀那些已有滅亡征兆的國家君主,那麼他要兼並天下就不難了!

法家智慧故事

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韓非子這段話給了後世很大的啟示,雖然韓非子因為遭到嫉妒而被殺,但他留下來的王者之道缺啟迪了後世無數人。韓非子在《亡征》這篇文章中列舉了很多可以成為亡國之兆的事例,兩方對陣,弱點明顯的就會變成死點,因而無論何時,不能不關注他人的弱點並引以為鑒。

越國國君無疆在位時,無疆繼位後頗思振作,想重振雄威,整軍與中原各國爭霸,他把目標放在了齊國,決心興兵征伐。齊威王(田忌賽馬中那位君王)派使者去勸阻無疆。使者說:“越國如果不討伐楚國,不能稱王稱侯。大概越國不敢不討伐楚國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三晉(指當時的韓、趙、魏三國)的幫助。韓、魏兩國如果追隨越國進攻楚國,不但損兵折將,而且自己的領土也會受到威脅。那麼,越國如此看重同三晉的盟約有什麼意義呢?”

越王無疆說:“我與三晉結盟,並非讓他們為我打仗。隻是希望魏國把軍隊駐紮在大梁城下,威懾楚國,使楚軍被牽製而無法威脅越國和中原各國,那麼大家就可以合力打敗楚國,韓、魏兩國就可不戰而分得土地,不耕種而獲得糧食。現在韓、魏兩國不這樣做,卻在黃河、華山之間互相攻伐,被齊國利用。我所期待的韓、魏兩國如此失算,我怎麼能依靠它們稱王呢·”

使者說:“越國沒有滅亡真是萬幸呀!我不認為那種像轉動眼珠一樣運用智慧,能看得見毫毛卻看不見睫毛是值得看重的。現在大王知道三晉的失策所在,對越國的失誤卻自己沒有察覺。這就是剛才我用眼睛所作的比喻。大王所期待三晉的,既不是讓他們效汗馬之勞,又不是與越國軍隊結成同盟,隻是希望他們來分散牽製楚國的兵力。現在楚國的兵力已經分散了,還有什麼期待於三晉的呢?”

越王無疆問道:“為什麼這樣說?”

使者回答說:“楚國布置軍隊的戰線長達三千七百裏,兵力分散還有比這更大的嗎?這樣好的時機不進攻楚國,我由此知道越國是大不足以稱王,小不足以稱伯的。再說,讎、龐、長沙等地是楚國的糧食產地,竟陵澤地區是楚國的木材產地,越國如果尋找機會用兵打通無假關,那麼這四個城邑就不能向楚國郢都進貢糧草物資了。我聽說圖謀稱王而沒達到,至少也可以稱伯。然而不能稱伯的原因,是由於策略上的失誤。因此希望大王調轉兵鋒,進攻楚國。”

在齊國使者花言巧語下落入了圈套,放棄了原先的既定計劃,莽撞地進攻楚國。楚國國君楚威王大怒,興兵伐越, 越王無疆率軍親征,迎戰楚軍,雙方展開激戰,結果越軍大敗,連越王無疆也在陣前被殺。楚國趁機攻取越國的吳地,並一直推進到錢塘江,設立江東郡。

越王無疆突然被殺,越國徹底崩潰,王族們開始互相殘殺,各自稱王,無疆之子玉逃回都城會稽稱王,但隻能控製都城周圍,無法再統一越國。楚國趁機坐收漁翁之利,將越族勢力擊退到沿海島嶼,此後楚國逐步控製越國故地。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各族子弟們競爭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貼貼地向楚國朝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