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的空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進行了四輪,目標集中在南聯盟的防空體係、指揮和控製中心、軍工廠和在科索沃的塞族軍隊。
3月28日,北約開始了第二階段空襲,目標轉為對北緯44度以南的南人民軍地麵部隊和軍用物資進行攻擊,企圖破壞南的戰爭機器,迫使南屈服。
4月13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宣布對南聯盟的空襲進入第三階段,擴大空襲範圍,增加空襲強度。北約對南聯盟境內的所有軍事目標進行24小時不間斷轟炸;另一方麵,為了削弱南聯盟人民的抵抗意誌,北約還對南聯盟的民用設施,如橋梁、鐵路、公路、工廠、電視台、通訊係統和電力係統等進行狂轟濫炸。此外,美國還向巴爾幹派遣地麵部隊和“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為地麵進攻作準備。
據統計,北約在這次戰爭中共派遣飛機1000多架,艦艇40多艘(其中美國約730架飛機、24艘艦艇,北約其他國家約325架)。飛機共出動32000架次,投彈13000噸,使用了大量殺傷性能極強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聯盟1800多名平民喪生,6000多人受傷,近百萬人淪為難民,20多家醫院被毀,300多所學校遭破壞,還有50多座橋梁、12條鐵路、5條公路幹線、5個民用機場被炸毀,39%的廣播電視傳播線路癱瘓,大批工廠、商店、發電廠被毀,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南斯拉夫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損失。至於軍人的損失,北約方麵雖然宣稱南聯盟軍隊有5000人喪生,萬人受傷,但南聯盟隻承認有462名軍人和114名警察部隊人員在空襲中死亡。
南聯盟軍民不畏強暴,英勇抗戰,擊落了包括美國人自詡“擊不落”的F117A隱形戰鬥機在內的61架北約飛機,以及無人駕駛飛機30架、直升機7架、巡航導彈238枚。
北約繞過聯合國,對一個主權國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北約在5月7日出動B2戰略轟炸機、用5枚導彈對我駐南使館進行襲擊,造成3名記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員受傷、館舍嚴重毀壞。北約的這一野蠻暴行遭到了中國人民和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強烈譴責,北約在外交上越來越孤立。迫於壓力,北約不得不重新回到聯合國的渠道和政治解決的道路上來,6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4票讚成、1票棄權(中國)的表決結果通過了由西方7國和俄羅斯提交的科索沃問題決議。表決之前,南聯盟開始從科索沃撤軍,北約宣布暫停對南的空襲。至此,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結束。
6月9日,北約代表和塞爾維亞代表在馬其頓簽署了關於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的具體安排協議,南聯盟軍隊隨即開始撤離科索沃。在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之後,入駐科索沃的國際維和部隊該由哪些國家組成?俄羅斯同北約一直在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休。俄方最終選擇先下手為強,拿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斯利季奇機場。
1999年6月11日晚間,駐紮在波黑的俄羅斯維和部隊突然接到高層命令:集合200名空降兵,向普裏什蒂納(當時南聯盟的科索沃省首府)的斯利季奇機場急行軍,搶在北約部隊之前占領機場,並立即在那裏布防。據說,當時擔任俄安全會議秘書的普京,主導著這次“飛奪斯利季奇機場”行動,但這一說法尚未獲證實。
接到命令後,俄軍官阿列克謝立即點齊200名最為精幹的空降兵,然後開始準備輕型吉普車、武器裝備和必要設備與給養。很快,一切準備就緒,指揮俄軍這次行動的紮瓦爾金將軍一聲令下,一眾車輛帶著精銳士兵朝普裏什蒂納奔馳而去。
俄軍很快便來到了波黑邊界。在那裏,他們遇到了守衛邊界的美國士兵。但這支車隊無視美國人的存在,闖過哨卡,繼續朝普裏什蒂納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