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北宋仁宗時期訓練弊病及改良(2 / 3)

宋軍戰敗因素包括了指揮係統遲滯,對地形、敵情判斷不明等諸多因素,軍事訓練隻是其中之一,並非根本因素。

二、軍訓改良措施

麵對戰場上拙劣表現,當時眾多大臣以及將領都提出解決之道,北宋政府對軍事訓練著手進行改良,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麵。

(一)中央政府大力加強軍訓力度

戰爭中的慘痛教訓令中央政府當然重視軍事訓練,駐紮在開封周圍的中央禁軍應該每日早上均有檢閱之製,同時宋廷也下令河北前線不要忽視士兵日常訓練。

政府也力求將經過係統訓練的軍隊派往前線,“詔陝西都部署司,邊兵未經教閱者,權移近裏州軍,俟訓練精熟,乃遣戍邊。”並將經過嚴格訓練的士兵分等級,推行“精兵”思想,“詔諸路部署司,所募兵已教閱經年,其以武技精強及怯弱不能戰鬥者,分三等以聞。”尤其是在西北前線,“詔陝西、河東經略司:‘西人雖納款稱臣,然其心詭譎難信。恐諸路乘罷兵之後,漸弛邊備,其益務練士卒,完城壁,常若寇至。有不如詔者,亟以名聞。’”慶曆五年(1045)“樞密院言京東就糧諸軍,自罷戍陝西,其所習武藝,漸見弛墮,欲選嚐在邊使臣、禦前忠佐各二人,分往訓練,從之。”慶曆七年(1047)“詔樞密院,陝西用兵時,環慶、鄜延兩路相援,今夏人請和,恐因而弛備,其嚴戒兩路,常講習如故。”軍事訓練一直保持比較緊張狀態,不敢有絲毫懈怠。

(二)嚴格法令、注重實效

“強兵戰勝,在於教之有法,禦之得道。”其中嚴格法紀和加大訓練獎懲力度是重點所在,這其實都是宋太祖時期軍事訓練重要的組成方麵,“太祖訓齊諸軍,法製甚嚴。”隻是後來有所忽視。慶曆七年(1047)張孜任侍衛副都指揮使,就製定了非常嚴格訓練法令:“公為軍嚴而不苛,視其勞逸而均使之,至有犯,立決而不可奪,吏士樂其平而畏法。虎翼兵閱習不中程,本部指揮使問狀,倨立不肯置對。是夕,十餘輩大噪趨指揮使,將害之。公擒獲,即斷手斬於軍中,然後以聞。朝廷稱美,以為有將帥之風。”寬嚴得當,才能使士兵樂於參加訓練。

貫徹“練精兵”原則:

兵雖少壯,而訓練不得其術,與不教同……防邊兵卒,老弱病患,先須揀選。若在邊鄙,不惟虛費糧儲,兼亦不堪戰鬥。千兵若有百人老弱,遇敵而先奔,即是千人皆廢。如此為患,須至選揀。馬有不堪入陣者,而為患與老弱之兵同。陝西、河東,方今無事時,若先選揀,不惟訓練精熟,倉卒有備,大可減省糧草,以寬國用。

對士兵進行揀選,剔除老弱之輩,加強青壯年士兵訓練,使之真正能夠成為精銳之師。下令將經過嚴格訓練的士兵分等級,推行“精兵”思想,“詔諸路部署司,所募兵已教閱經年,其以武技精強及怯弱不能戰鬥者,分三等以聞。”而訓練中表現良好的廂軍也可以升為禁軍。

(三)因地製宜的訓練方法

當時北宋軍隊中戰馬比之宋初已經大為減少,騎兵的建設與訓練遭遇困境,“今天下馬軍,大率十人無一二人有馬。”再加上訓練騎兵花費時間與金錢遠高於步兵,北宋遂將訓練重心轉到步兵上來,“中國之馬,駔駿既少,騎士或非精習。戰陣之際,步兵整頓,騎士馳突,多或蹀亂。誠宜損其駑下,存其精銳,以增步兵。”精簡騎兵,增加步兵份量。同時命令騎兵也要學習步兵技能,以備不時之需。

自北宋統一南方以來,宋人對南方士卒比較歧視,認為其作戰能力不行,“坐食者南卒,驕與子弟俱。負甲則俯僂,荷戈不能趨。嘈然金鼓鳴,氣駭失所圖。固無一技良,徒有七尺軀”。而且對於南方地區武備鬆弛情況更為嚴重,“國家自消除僭偽,東南遂無事,偃兵弛備者六十餘年矣,而嶺外尤甚。”

李覯則認為應該實事求是,充分考慮到地區差異導致的士兵類型不同,在訓練中加以注意,揚長避短:

然以今日之士言之,則習有所多,技有所長,亦不可不察也。若夫沙平草淺,千裏在目,土不成丘,水不成穀,馬肥人輕,來往電駭,雙帶兩鞬,左右馳射,此非南軍之所長也。山陵險阨,草木蓊蔚,江流吞天,巨浪時起,行人疑惑,飛鳥不度,徒步相搏,短兵相擊,此亦非北軍之所長也。北征而用南軍,眾則笑之矣;南征而用北軍,未有言其不可者,竊所未諭也。

(四)地方官員或將領加強本地軍隊訓練

如前所述,將領素質關係到軍事訓練開展的優劣與否,如果統兵將領能夠充分重視軍事訓練的重要性,情況就會有較大改善。康定元年(1040),任職西北的張亢短期內對以往失於訓練的士兵強化軍訓,情況很快有所不同:

國家承平日久,失於訓練,今每指揮藝精者不過百餘人,其餘皆疲弱不可用。且官軍所恃者,步人、弩手爾。臣知渭州日,見廣勇指揮弩手三百五十人,其弩力及一石二鬥者才九十餘枝,其餘止及七八鬥,止欲閱習時易為力爾。臣以跳鐙弩試之,皆不能張,閱習十餘日,僅得百餘人。又教以小坐法,亦十餘日,又教以帶甲小坐法,五十餘日,始能服熟。若安前弊而應新敵,其有必勝之理乎?

明鎬在西北前線,“嚐閱同州廂軍,得材武者三百人,教以強弩,奏為清邊軍,最驍勇。”慶曆六年(1046)鄭戩知並州,兼並代澤潞麟府嵐石沿邊經略安撫使、兵馬都部署,對麾下軍隊進行強化訓練:

時甲馬隸麾下者凡十二部,部將有貴門,有寒族,所部之兵及所給鎧仗,其間精怯不等。公慮怯者遇敵,勢必先敗,敗則牽沮大軍,非便。於是均配強弱,合置十將,自往訓勵。並無武鋒精兵,複閱廂軍,精勇者得三千人,遷補清邊。聲其數為十萬,以誇戎人,潛遣戍兵還京師者數萬,眾獲休息……秋冬閱材官、鄉義二十餘萬,號令明、賞罰信、旌旗鉦鼓,風行電照,故太原遂為天下勁兵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