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告訴你,某某人在背後說了許多許多你的好話,你會不高興嗎?這種讚美,如果當著你的麵說給你聽,或許適得其反,讓你感到虛假,或者疑心他不是出於真心。為什麼間接聽來的便覺得特別悅耳動聽呢?那是因為你堅信對方在真心地讚美你。

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拉攏一個敵視他的議員,便有計劃地在別人麵前讚美這位議員,他知道那些人聽了之後,肯定會把他的話傳給那個議員。後來,倆人成了無話不說的政治盟友。

事實上,在我們的周圍,可把這種方法派上用場之處不勝枚舉。例如,父母希望孩子用功讀書時,如果整天教訓孩子,也很難說有多大效果,假如孩子從別人嘴裏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和關心,父母在自己身上花的心血,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動力。

在你評價下屬的工作時,當然更可以使用此法。例如讓下屬的頂頭上司說句好話,或故意在下屬和朋友麵前讚美他,這些方法都能收到相當好的效果。

在台灣作家劉墉的《把話說到心窩裏》有這麼一段故事:

作為工人代表,老王決定去找總經理抗議。原因是他們經常加班,但上麵連個慰問都沒有,年終獎金也很少。

出發之前,老王義憤填膺地對同事說,“我要好好訓訓那自以為是的總經理。”

到了總經理辦公室,老王告訴總經理秘書說,“我是老王。約好的。”

“是的、是的。總經理在等你,不過不巧,有位同事臨時有急件送進去,麻煩您稍等一下。”秘書客氣地把老王帶過會客室,請老王坐,又堆上一臉笑,“你是喝咖啡還是喝茶?”

老王表示他什麼都不喝。

“總經理特別交代,如果您喝茶,一定要泡上好的凍頂。”秘書說。

“那就茶吧!”

不一會兒,秘書小姐端進連著托盤的蓋碗茶,又送上一碟小點心:“您慢用,總經理馬上出來。”

“我是老王。”老王接過茶,抬頭盯著秘書小姐,“你沒弄錯吧!我是工友老王。”

“當然沒弄錯,你是公司的元老,老同事了,總經理常說你們最辛苦了,一般同仁加班到九點,你們得忙到十點,心裏實在過意不去。”

正說著,總經理已經大跨步地走出來,跟老王握手:“聽說您有急事?”

“也……也……也,其實也沒什麼,幾位工友同事叫我來看看您……”

不知為什麼,老王憋的那一肚子不吐不快的怨氣,一下子全不見了。臨走,還不斷對總經理說:“您辛苦、您辛苦,大家都辛苦,打擾了!”

老王的態度為什麼會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其實,答案很簡單。總經理背著老王說老王的好話,大大出乎老王的意料。總經理的好話不僅表示了他的真誠與理觀,也給了老王足夠的麵子。老王既感受到了被領導理解的欣慰,虛榮心也一下子得到了滿足,自然對總經理心存感激,先前一肚子的怨氣也自然煙消雲散。

在背後說人好話的策略中,還有一個經由第三者傳送好話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對方愉悅,更具有表現出真實感的優點。假如有一位陌生人對你說:“某某朋友經常對我說,你是位很了不起的人!”相信你感動的心情會油然而生。因為這種讚美比起一個魁梧的男人當麵對你說:“先生,我是你的崇拜者。”更讓人舒坦,更容易讓人相信它的真實性。

包容別人,寬恕自己

“仁恕”之道是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其中“仁”是“仁者愛人”之意,而“恕”則是說“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古語有雲:“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寬容不僅僅是一種美德,一種境界,一種修養,它更是一種智慧,一種博大的胸懷。

所謂寬容究竟是什麼呢?著名荷籍作家房龍就曾引用《大英百科全書》中的解釋來說明:“允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與自己或傳統觀念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而對於我們來說,在生活中的寬容就是要原諒可容之言、饒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一個人要成就大事業,不但要有過人的才能,得體的修養,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開闊的胸懷,隻有養成了能夠包容自己所不讚同的人和事,坦然麵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才能夠在生活中和事業上擁有一個極致的高度。

包容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是人們在生活中長期修煉得到的,它不斷的洗滌著人們的心靈。想要包容,就需要有一顆博大的心;包容是人類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夠融化人們心中的堅冰。而一個人一旦缺乏寬容,他的個性就將從偉大墮落到連平凡都不如。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當你的麵前橫亙著竭盡全力仍無法逾越的障礙時,千萬不要忘了包容就像海一樣寬廣而浩瀚,它能接納一切,也能化解一切,包容會帶著你跨越那些困難,找到新生……

寬容是一種無聲而有強大的力量,隻有寬容的人,信仰才會更加真實,生命才會更加飽滿。在生活中,最難得的就是那種以愛和寬容為基礎的,不求回報的給予,要知道想要得到別人的寬恕,首先就要寬恕別人。不求回報並不代表不為人知,那些美好的品質總是會在最後顯露它的價值,讓人感動。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批評別人還不如幫助別人,倘若對別人的錯誤總是一味的苛責,挑剔,就隻會令人反感,甚至會激起犯錯者的逆反心理,一錯再錯。

已經謝世的香港著名女藝人,TVB的金牌主持沈殿霞身上就擁有許多別人不具備的美德,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她是一個極寬容樂觀的人。因她的寬容,許多影迷因此也原諒了她的前夫鄭少秋的錯誤;因為她的寬容,許多演藝圈眼高於頂的藝人提起她也是一臉的尊敬與鄭重。她的離開讓我們倍感惋惜,因為世間從此又少了一個才德並重的好人。

當年沈殿霞是香港有名的金牌司儀,當她紅透半邊天的時候,鄭少秋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且飽受生活打擊的小角色。而她與他一見如故,並且不顧輿論壓力,全力支持他的事業,在感情上也給予了他全部的安慰、信賴與支持。沈殿霞在與鄭少秋同居九年以後同他登記結婚,並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懷孕生女。然而他們女兒出生還不到兩個月的時候,鄭少秋卻移情別戀了。二人十年的深厚感情一瞬間分崩離析,最終以沈殿霞遭到沉重打擊黯然神傷而告一段落。

多年以後,沈殿霞應邀主持TVB的談話節目《掌場背後》開播,沒想到第一期的第一位嘉賓竟然就是鄭少秋。二人相對而坐,言語之間似乎不曾看見當年的背棄與傷害。等到節目快要結束的時候,沈殿霞突然很意外的問了鄭少秋一個問題,她說:“有個問題好久前就想問你了,今天借這個機會問你一下,你隻需回答Yes或是No就行,這個問題就是,在多年以前,你有沒有真心的愛過我?”而鄭少秋在聽到問題後,並沒有覺得萬分尷尬或者惱羞成怒,他幾乎沒有思考,便堅定而認真的回答說:“我真的好愛你!”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沈殿霞立刻淚流滿麵、無法自控,但隨即那幸福的笑容便出現在她那迷人的臉上。仿佛那多年鬱結在心的苦澀和恩怨都在那一句“我真的好愛你”中煙消雲散了。

寬恕那些曾經傷害自己的人是困難的,但仍然有人可以做到,這些人的靈魂是高貴的。肥肥沈殿霞以在女性中不多見的曠達心懷寬恕了曾經傷害過她的人,同時也給她自己創造了一個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贏得了令人讚歎的美名,她這種化仇怨為祝福的智慧令人歎服。

對於我們來說,寬容意味著一個人的自尊自愛達到了一個絕對的高度,能夠使自己開朗、誠實的麵對生命的每一天。想要在生活中保持樂於進取的程度,就要擁有寬容的胸懷——由善意的理解和理解之後的關愛組成的寬容。而寬容之所以偉大,完全是因為它是發自內心、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一種情感,從寬容的人哪裏永遠隻看得到真誠、自然。

寬容是一種充滿了人生智慧的處世之道,在麵對誤解、誹謗、忘恩負義的時候,他們從來都不曾去計較,並且總是以一種真誠的態度和博大的胸懷來對待別人。他們認為,寬容別人就是給自己帶來一份神奇的禮物,而寬容別人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本身則是至高無上的。它能夠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沒有寬容之心的人是有缺陷的。

寬容關乎人的涵養,它是一種博大且精深的意境,是友好待人的藝術,是聰明處世的經驗,是為人修養的體現;寬容能夠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使人生轉換新的麵貌。與人為善,就是與自己為善,同理,與別人過不去就是與自己過不去。張愛玲說過“生命就像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麵爬滿了跳蚤”,人生本來就充滿了各種歡樂與折磨,我們隻有寬容的看待人生,體諒他人,才能夠獲得一個放鬆、自在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歡樂與友愛之中。在失敗時多一份寬容,停止對別人或自己的抱怨與申訴,心中自然就會少一份懊悔與沮喪,工作的過程自然也會輕鬆如意許多。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保護自己,給別人留出一定的空間,自己必將也會得到一片美好的天地。一個寬容的人,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能夠得到各種契機,他們的人生是圓滿的,而他們送給生活的也是微笑多於眼淚。

寬容是一種很隨意卻絕對高貴的美德,不分貴賤美醜,任何人都有權利擁有它,從來沒有人窮困到沒有機會表達寬容的境地,也沒有人比施予寬容的人的力量更強大。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寬廣,他就能擁有多少人的喜愛和尊敬。

隻要人人心中多一份寬容,人類就會多一份理解,世間就會多一份真善美,生活中的那些喜怒哀樂也會變成華麗的樂章,而在對生活、對他人的寬容裏你會發現,你即將收獲的不僅僅是別人對你的寬容。對別人敞開心扉,學會寬容,懂得賞識和稱譽他人,時刻保持對生活的敏感性與靈活性——這一切都會使我們的生活幸福、和諧。

生活教會我們很多東西,它告訴我們在很多時候需要更寬容一點,不能總是以自我的意誌為中心,一意孤行。人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因此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大部分行為與決策都需要與他人相互探討,得到他人的參與,忽略別人的意見隻能給自己的行動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與阻力,從而導致自己的意思反而無法推行;包容別人的意見就是對他人的最大尊重,能夠為自己找到合適的生活或工作的同盟。人人都希望過有主見、有個性的生活,而這種個性想要很好的生存、壯大的話,就需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基礎。這種基礎對政府來說就是對民意的尊重,美國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的《管理行為》中有這樣的言論,任何決策都沒有最好,隻有滿意。之所以說滿意而不是完美,就是因為人的理性具有局限性;而隻所以說滿意,則是因為決策具有相對性,它是經過許多人,通過對大量備選方案權衡,慎重做出的選擇。當然絕對是當時條件下最好的決策。赫伯特-西蒙告訴我們,決策就是一種折衷。

而將這種決策理性的需要移植到生活與個人修養中,則主要體現在包容的方麵。隻有包容,才能爭取別人成為自己的支持者、擁護者;假如連一點小小的包容都不能夠,眼睛裏揉不得一點沙子,別人肯定會成為你的反對者。因此,對於我們來說,包容不僅是一種折衷,更是一種胸懷。我國道家創始人老子說過:“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也?故能成其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寬容是一種胸懷,有多大的胸懷,我們就能有多大的境界;而擁有多高的境界,就能幹多大的事業。

家庭成員之間有了寬容,就能友愛和睦;社會群體間相互包容的話,人與人之間就會更和諧。

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心靈的隔膜就會薄一分;多一分寬容,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就會增加一倍;多一份寬容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友愛就增濃一些。寬容是人世間一種超然的生存智慧,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是一種看透了人生百態後的,對人世的一分洞察、自信與從容。寬容的可貴之處不單單在於對同類的認同,而更在於對異類的尊重。

智者能容,寬容之人必是睿智之人。睿智的人往往都是靈動剔透之人,他們洞明世事,練達人情,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想得很透徹,收放自如。

仁者能容,仁愛之人也必是寬容之人。仁愛之人往往都是豁達淡泊之人,他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苛求於己,也不苛求於人。與那些心思刻薄善於猜忌的人相比,他們多了許多人緣,許多快樂,長壽也是自然的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除了要有感情信任的基礎之外,更應該有寬容作為條件。

包容是一種博大而又深邃的胸懷,是人類所擁有的最美好的美德之一。包容是指對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言論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等表示理解和尊重,並且采取兼容並包的態度,不把自己腦子裏關於是非的觀念和思想強加給別人。伏爾泰說過:“雖然不讚同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可以不同意他人的所想所為,但我們一定要尊重別人的所有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思想自由和自在生活的權利。

茫茫人世間,凡是有人群出沒的地方,就難免會有矛盾,會有勾心鬥角,各種利害衝突的關係,使人與人之間發生摩擦的幾率加大。有坦蕩君子,就有卑鄙小人,有暖人溫情,就有傷人冷漠。我國傳統思想曆來強調以和為貴,而不欣賞那種損人利己,踩著他人的肩膀往上爬的行事作風。如何能使人之間和諧友愛的相處,是傳統文化一直關注的問題。因此很多人都強調,在生活中要做到不多事,不多舌,不結怨,忍為安。

而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寬容的胸懷無疑會給我們帶來良好的人際關係,輕鬆、自在的愜意生活。對於一個工作團體而言,搭檔間擁有寬容的胸懷,會促成一個和諧的氣氛,不但利己而且利人。

莫計前嫌,凡事看開一點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恐怕都難以容忍別人對自己的惡意誹謗和致命的傷害。但唯有以德報怨,把傷害留給自己,才能贏得一個充滿溫馨的世界。釋迦牟尼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

紛紜世界,我們無法拒絕被傷害。有時,甚至眼睜睜看著智慧被奪走,成就被貶低,愛情被摧折……屢屢遭遇錙銖必較的煩膩,爭奇鬥巧的排斥以及陰險的謀算,我們的努力與真誠換回的可能僅是一身傷痕。

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在乎某些東西。於是,傷害過自己的人,你就用甚至幾倍的傷害去重創他們。心理得以平衡之後,有一天你又被傷害,你又在報複。周而複始,終日被報複充斥,成了報複的囚徒,陷入了報複的惡性循環。蒼白了信仰,空虛了精神,丟掉了理想,可惜了美德,得到的隻是傷害。

當遭遇排擠傷害時,我們不妨大度一些;忘掉那些過去的傷害,寬容地忍受,輕蔑置之。甚至,連目光也不瞥過去。疼痛之中,問一問自己:“我憑什麼就不可以被傷害?”而後,寬容地活著——這是我們唯一能做的。

我們做到了寬恕他人的冒犯,放棄對某個人、某件事的評判,然後,我們就努力忘掉它!隻有這樣,才有利於我們去獲取。其實,最大的傷害莫過於我們對曾經有過的傷害牢記不忘。

當我們再一次記起曾經遇到過的傷害或磨難,這等於我們又受到了一次傷害。倘若我們用積極的記憶去替代那些消極的記憶,這樣的傷害就會逐漸得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