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心理學家認為健康的標準是:①智力正常;②情緒穩定、心境樂觀;③意誌健全、行為協調;④注意力集中;⑤具備完整統一的人格;⑥積極向上、麵對現實,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⑦適度的反應能力;⑧心理特點與實際年齡相符;⑨自我認知;⑩創造性、成就感。
心理健康的人是什麼樣的?一些成長心理學家對很多優秀的人物進行了研究,有林肯、愛因斯坦一類的優秀人物,還有研究生、宇航員等,他們共同的特征是:
(1)熱愛自己。以積極的自我概念進行自我指導,常對自己說:“我可以,我要試試”,然後努力。他們愉快甚至喜悅地接納自己,客觀地對待自己的優缺點,不用過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還能原諒自己的過失,他們誠懇地對待自己,不追求虛假的誇讚和好高騖遠從而否定自己,有機會他們會有限度地釋放自己,瘋狂一下,並常常感受到幸福,在基本生存滿足的情況下,偏重追求精神享受。
(2)正視現實。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有一種接受認可的能力,盡管看到一些缺憾和不足,但不會為之困擾。他們內心可以接受有缺陷的生活。
(3)健康人格潛力發揮的背景是“此時此地”,是當前。他們不注重過去的不幸或創傷,也不沉迷於他們所渴望的未來,而是當前生活中的現實世界。
(4)具有高度創造性,有常見常新的鑒賞力。對他們自己進行的任何活動都抱有一種創造性的態度,他們有奇異的欣賞能力,對生活中一切善良的、美好的事物都帶著天真和新鮮的感覺。
(5)同他人關係融洽。他們大多對人相當慈愛和耐心,能體諒他人的痛苦,並尋找種種方法來幫助別人。
(6)獨處和自主的需要。他們不依賴於別人求得安全感和滿足,他們依賴的是自己,他們需要有獨處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看法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過分考慮他人的意願,因此對嚴重的打擊、挫折顯示出相對鎮靜的態度,在使得其他人可能自殺的情況下,仍然保持相當的寧靜。他們自己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不會將這些責任轉嫁給父母、配偶,也不會把責任歸於不走運或童年的不幸。
(7)具有民主的生活方式。他們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在他們眼裏,處處都可以向別人學習,別人總會有一點是值得自己學習的,不管其他方麵表現如何。
(8)充滿活力。即使在不受歡迎、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仍然能以持續不懈的努力來支持理想和正義。遇到挫折和失敗,會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總的來說,這些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抱負、自信、堅持不懈、足智多謀、工作效率高、適應能力強、助人為樂、情緒穩定等特點。
如何獲得健康人格?達到這樣的高度,個人的有效途徑是什麼呢?一般公認的有以下幾點:
(1)人在早期就產生一種積極的自我體驗。使自己充滿信心,感到自己是為人喜愛、需要和能幹的人,自己是生活在自己能夠從容應付的世界上。做到這一點,必須注意逐漸加強自我了解,了解自己的現狀。
(2)在發展人的社交、智力和職業能力時,要努力取得成功;甚至寧願放棄眼前利益而做出長期、持久的努力。獲得成功時產生的“高峰體驗”(高峰體驗:一種完成心頭一件大事、戰勝困難之後的自我肯定,一種成功、榮耀,內心極強烈的興奮感,如癡如醉,歡樂至極的狀態)是十分重要的,它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產生自信和決斷意識。
(3)要常與有新思想、新觀念和具有健康人格者接觸。可以通過閱讀傳記、觀賞影劇、欣賞音樂或通過結交朋友等途徑來實現。
(4)找到充分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對人是很有益處的。與興趣、愛好相投的朋友、導師自由討論,合理宣泄,有助於人們把自己的基本情緒表達出來,以增強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