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寶的角度來看,不成為過度關注的焦點和對象對他來說,會大有好處。如果這種關注的表現形式為擔憂和焦慮,寶寶最終也會吸收父母的部分情緒,而變得恐懼或是焦慮起來。但是,即使這種關注完全是令人愉快的,也會使寶寶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使他的自我意識過度膨脹。日後,會變得過分在乎人們是否是喜歡他們,會渴望人們給予他,超出正常水平的關注;如此培養出來的感情,要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傷害。這些情況,一般在父母的第一個孩子身上極為常見,而在下麵的孩子身上則很少出現。
那麼,多少關心算算是過度的關心呢?一般孩子需要大量的關注、關愛和欣賞等,是很正常的,但是,父母如果給予嬰兒式的微笑、談話、不斷的稱讚和誇張、擁抱以及被帶著四處活動等,就算是過度了。相反,如果寶寶出現某些問題,不論是疼痛還是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就需要足夠關心他們的父母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或至少安撫他們。
但是,我對養育寶寶所造成的壓力的強調,隻是事物的一個方麵。現今,有很多年輕朋友,在自己沒有做好準備之前,都不會決定要孩子。也可以說,他們等到渴望接受這個挑戰,渴望有個寶寶並能給他關愛時,他們才會決定要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頭3個月裏雖是充滿了焦慮,但也快樂著,壓力就會被喜悅給抵消掉。
我將沒有需要擔憂的證據就擔憂,稱為“過度投入”,“過度關心”而是指除了寶寶以外不會談到或想到任何其他的事情。不過,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缺乏經驗和謹慎造成的,也都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頭幾個月裏,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嬰兒的適應能力很強,可以很容易地就接受被帶到其他的家庭裏,晚上睡在那裏讓其他人喂奶,他都不會哭,都不會有問題。如果嬰兒是母乳喂養,那麼,喂奶間隔的時間通常是4個小時,母親正好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外出。
能自己照料孩子的話,盡量自己照顧,但是,若是實在不行的話,也不要擔心因為請他人照顧,而覺得欠下什麼債和人情,不管是因為請保姆而花掉很多家庭開銷也好,還是因為請其他父母照顧寶寶而欠下人情債也罷。在頭幾個月裏,對於父母來說,能從寶寶那裏留出一些自由的時間很重要。
斯波克博士箴言:
對於那些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一想到恢複工作就會產生壓力的母親或是父親來說,我想說的是順應你的心情。如果情況允許的話,你就可以將產假延長,雖然這樣做會帶來收入上的減少或是損失,但是,總有一天你會由於做了這個決定而感到欣慰。寶寶到了大約4個月的時候,多數的母親就已經和自己的寶寶建立起了穩固的關係,這時再回到工作崗位上,感覺就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