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1 / 3)

“十五”計劃實施中期評估報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

“十五”計劃實施3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十五”計劃確立的基本方針,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戰勝了各種困難,“十五”計劃實施總體上進展比較順利。

一、“十五”計劃實施的總體情況

(一)宏觀調控預期目標

2001~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2%,高於“十五”計劃提出的年均增長7%左右的預期目標。按2000年價格計算,3年時間已完成到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5000億元預期目標的9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030元,按現價計算,完成到200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400元預期目標的96%。

2001~2003年,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488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600萬人左右,分別完成5年城鎮新增就業4000萬和轉移農業勞動力4000萬預期目標的62.2%和65%。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控製在5%的預期目標之內。但新增勞動人口規模大,就業矛盾仍十分突出。

2001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7%,2002年下降0.8%,2003年上漲1.2%。2003年以來,生產資料價格總水平上漲速度顯著加快,物價全麵上漲的壓力迅速加大。

2001~2003年,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2%,2003年進出口總額達到8512億美元,大大超過到2005年達到6800億美元的“十五”計劃預期目標。外彙儲備繼續大幅度增加,2003年年末國家外彙儲備達到4033億美元。人民幣彙率保持基本穩定。

(二)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成效顯著。高效、優質農作物比重提高,畜牧業和水產業占農業的比重增加。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農業服務體係建設得到加強,農業生產區域布局調整取得明顯效果。農村道路、電網、能源、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狀況有所改善,扶貧力度加大,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糧食產量由2000年的46217.5萬噸減少到2003年的43067萬噸,減產幅度達到6.8%。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現象比較突出,全國耕地麵積減少到2003年底的1.234億公頃(18.51億畝),已突破了到2005年全國耕地麵積不低於1.28億公頃(19.2億畝)的控製目標。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麵臨嚴峻的形勢。

工業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但結構調整任務艱巨。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步伐加快,部分重大裝備國產化水平提高,帶動了整個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信息產品、汽車、機械、化工、冶金等成為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帶動了整個工業增長速度與效益的提高。大公司、大集團戰略成效比較顯著,部分中小企業發展困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程度提高。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重複建設比較嚴重。

服務業發展滯後的狀況沒有明顯改善。連鎖經營、物流配送、代理製、多式聯運等新型業態大量湧現,提升了傳統服務業的水平。電信、旅遊、房地產、保險、電子商務等產業快速發展,社區服務、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的產業化取得進展。前3年,服務業年均增長速度明顯低於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實現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36%的預期目標有較大困難。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大江大河重點堤防、重點控製性樞紐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重大水利工程取得進展。三峽水利樞紐二期工程勝利完成,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如期開工建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工作得到加強,工業及城市節水有一定成效,農業節水效果不明顯。“八縱八橫”鐵路主通道建設和列車提速改造加快推進,2003年鐵路營業裏程達到7.3萬公裏,完成預期目標的68.3%。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建設步伐大大加快,高速公路通車裏程提前3年實現預期目標。能源重點工程進展順利,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工程啟動。天然氣勘探開發利用步伐加快,為能源結構優化打下了基礎。加快了電力建設速度,西電東送三大通道和電網建設進展順利。能源建設和生產中的環保措施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缺乏統籌規劃的問題仍很突出,部分地區水資源過度開發,交通運輸體係建設各自為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幅度下降,能源、交通供求關係緊張。

(三)西部大開發

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與全國各地區加總平均增長速度的差距由2000年的1.1個百分點,縮小到2003年的0.7個百分點。2001~2002年西部地區投資增速比全國快4.7個百分點,但2003年則慢於全國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公路幹線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進展順利。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有所改善。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進展較慢,人民生活和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方麵的差距仍在擴大,人才流失依然嚴重,投資軟環境有待改善。

(四)城市化

2003年,全國城市化水平達到40.5%,3年提高3.5個百分點。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吸納功能得到加強。大城市經濟發展和市政建設較快,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的部分中小城市困難較多。建製鎮增加到2003年的2萬個左右,人口平均規模有所擴大。小城鎮經濟實力增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得到改善。大多數地區取消了小城鎮落戶限製,部分大中城市放寬了落戶限製,有的地區實行了全省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製度。城鎮區劃調整穩步推進,大多數地區完成了撤並鄉鎮工作。

(五)科技教育

對推動產業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的攻關取得成效,應用推廣步伐加快。啟動了12個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與產業化示範專項,部分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取得一些重大成果。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企業技術創新體係建設進展順利,國家知識創新體係和科技服務體係建設進展較慢。2003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為152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

教育發展不平衡。初中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均提前3年實現90%和15%的預期目標,高中階段毛入學率2003年為45%,達到60%的預期目標難度很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落後,教育經費短缺。中等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難以滿足結構升級與擴大就業的需要,中高級技工、現代服務業高素質從業人員嚴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