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發展總體思路---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編製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確立到2020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製定“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必須全麵分析今後時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深刻認識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充分反映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要求,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辦法進行規劃工作,努力使“十一五”規劃成為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體現“五個統籌”的規劃,成為突出深化各方麵改革、推進體製機製創新的規劃,成為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要充分發揚民主,深入研究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問題,提高規劃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指導性。
本報告力求從“十一五”時期到2020年我國麵臨的國內外環境分析出發,提出“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發展總體思路(以下簡稱“‘十一五’規劃”),為規劃的編製提供參考意見。一、“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分析總的看,“十一五”時期,既麵臨加快發展的難得機遇,也麵臨來自國內外多方麵的挑戰。隻要各方麵工作做得好,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化解不利因素,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
(一)國際環境方麵
機遇與挑戰並存,但總體上是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於我國加快發展。
第一,和平、發展、合作仍是形勢的主流,爭取較長時期和平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是可能的。世界格局將繼續向多極化過渡,各大國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既相互借重又相互製約。國際政治局部動蕩,但總體可望保持緩和與穩定的態勢,大的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仍然很小。中美建設性夥伴關係可望進一步發展,中俄、中歐戰略合作關係將進一步深化,中日關係雖有波折但總體上仍會繼續發展,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將不斷鞏固,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將繼續良性發展,中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和作用將越來越重要。所有這些都有利於進一步推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和務實合作,有利於我國集中精力進行國內建設,加快自身發展。但也應當看到,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也在增加;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等新的不安定因素將對我國發展影響較大;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以及世界上各種反華勢力不會坐視中國的迅速崛起,會鼓噪“台獨”“東突”“藏獨”等興風作亂,遏製我立足全球實施資源配置戰略,借機製造新的“中國威脅論”等。我們要繼續韜光養晦,提高外交鬥爭藝術,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努力化解矛盾,為國內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有利於我國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國際生產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加快,跨國直接投資繼續發展,並重點流向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隨著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我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快速增加,跨國公司仍把我國作為產業轉移和對外投資的主要選擇地之一。“十一五”時期,在現有基礎上我國對外能源、資源合作將會繼續加強,同各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將進一步深化,各種形式的區域和多邊、雙邊經濟合作將向縱深發展,參與國際經貿磋商和協調的能力將進一步提高。這些都有利於我國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利於更好地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有利於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但是也要看到,“十一五”時期,我國同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將越來越大,對外開放中我們也麵臨許多挑戰。如,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國際遊資的流動,主要貨幣彙率的變化,能源、主要原材料價格的波動等,都會對國內發展產生大的影響。同時,如何維護國家的經濟、金融安全,如何既遵守承諾的國際經濟規則又保持經濟政策的自主獨立,如何促進國內仍然脆弱的產業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發展壯大,如何應對可能增多的國際貿易摩擦,如何在各種國際經濟組織中發揮更加積極的建設性作用等等,都是我們必須麵對和解決的課題。對此,我們要保持高度警覺,努力破解各種矛盾,變挑戰為機遇,積極營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經濟環境。
第三,全球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21世紀是知識不斷創新、科技突飛猛進、世界深刻變化的世紀。知識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等快速發展並相互交織,正推動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帶動新的經濟和社會大發展。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更加突出。這些科技進步,將為我國緩解發展中最為突出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矛盾創造新的契機,為我國迅速提升產業結構和效能提供更好的機遇。同時也要看到,發達國家在科技領域仍然占據著較大優勢,我國一些關鍵產業和領域的技術對外依賴程度還較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科技創新還存在許多體製機製障礙,研究開發資金投入較少等等。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因勢利導,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全麵增強我國科技、經濟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二)國內形勢方麵
我們有著許多有利條件,但也麵臨不少矛盾和問題,必須適應新的發展階段,根據新的要求,趨利避害,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一,國內基礎和條件總體上是好的。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科技實力逐步增強,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發展水平邁上新的台階。進入新世紀,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消費與投資開始互動,市場活力和企業自主增長能力明顯增強,經濟增長處於較強的上升周期。國內人力資源豐富,資金比較充裕,消費市場廣闊,投資空間巨大,基礎設施有較強的支撐能力。政治社會穩定,宏觀調控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進一步改革開放將為發展注入強勁推動力。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加快發展步伐。
第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90美元,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中低收入國家行列,跨上了一個重要台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曆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之後,經濟社會將進入一個關鍵發展階段。舉措得當,就能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應對失誤,也可能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關鍵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係,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總結國際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可以得出幾點啟發。一是增長不等於發展。二戰後,一些國家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結構調整升級,導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失衡,增長動力不足,未能實現持續增長和真正發展。二是經濟發展不等於社會進步。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國家經濟較快發展,但社會發展不同步,出現了分配不公、兩極分化、失業增加、社會腐敗等問題,經濟發展並沒有給廣大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導致社會政治不穩定,反而製約了發展。三是發展不能犧牲生態環境,否則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治理起來還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四是對外開放要注意經濟安全。一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有的對國內經濟實行嚴格保護,結果保護了落後,延緩了發展;有的盲目擴大開放,過度倚重出口,依賴外債,喪失自主權,結果導致債務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造成經濟停滯,甚至倒退。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在這個重要階段,一定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確定好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處理好發展中各方麵的重大關係。
第三,麵臨不少矛盾和突出問題。一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十分尖銳。經濟增長仍然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粗放模式,單位資源產出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廢棄物排放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還要看到,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石油、天然氣、銅、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3%、41%、255%和97%。目前我國正處於資源消耗較高的工業化中期,重化工業還將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在經濟總量已經很大的基礎上,到2020年再翻兩番,不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資源環境就難以支撐,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我們必須下更大的力氣,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切實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路子。二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嚴重,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世界衛生組織對191個國家和地區醫療衛生狀況排名,中國被排在第188名。我國普通高校毛入學率達到13%,但仍低於世界平均17%的水平。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事業、科技等薄弱環節,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三是城鄉、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十分突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沒有根本改變。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5%,但還有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農村,50%左右的勞動力主要以農為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差距,由1978年的256倍擴大到2003年的323倍。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還在發展,西部地區國土麵積占全國的71%,人口占全國的2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到東部地區的40%,中西部地區發展嚴重滯後。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對落後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四是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進一步推進改革的難度較大。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體製性障礙仍然沒有根本消除,國有企業機製特別是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健全,現代產權製度還不完善,資本、土地、人力資源、技術等要素市場建設還很滯後,市場分割、地方保護主義現象仍然大量存在,社會保障體係尚不完善,宏觀調控機製還不健全,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到位等等。這些方麵大多是改革的難點,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市場主體、經濟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社會利益格局將進一步調整,更增添了改革的難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還必須做大量艱苦的工作。五是對外開放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十一五”時期,“入世”過渡期結束,國內國際市場更加融合,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但我國出口商品和吸收外資質量還不高,經濟總體競爭力還不強。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急需拓展海外資源,一些產業也急需開拓境外市場,但“走出去”戰略剛剛起步,不能適應形勢的要求。必須全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對外開放中趨利避害,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