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2)(1 / 3)

(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指標

“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等六方麵。在這裏,除了GDP要在20年內再翻兩番有一個定量指標之外,其他內容都是定性說明。根據GDP的增長規模和人口的增長規模,現在人們一般還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目標進一步細化為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這樣,我們在指導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際工作中麵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要適當豐富和合理量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

根據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征,遵照上述基本原則,參照國內外已有的各類評價小康社會指標體係和現代化指標體係,吸取20世紀90年代初小康生活水平指標體係的經驗教訓,經過反複深入的比較與綜合,我們認為,英格爾斯的現代化指標體係可以作為建立評價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指標的基礎,但要根據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目標和時代特征對其進行一定修正。修正的主要內容:一是根據全麵發展的要求適當增加指標的個數;二是與時俱進,適當提高指標的量化評價標準;三是以2010年為界,分為前後相繼的兩個時段。

我們認為,可以將英格爾斯的現代化10個指標加上社會就業增加數、基尼係數、社會保障覆蓋率、國家信息化綜合指數和國家資源環境安全係數等5個指標作為評價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主要指標。在中國曾得到廣泛引用的英格爾斯現代化指標體係為:第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以上(1970年價);第二,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至少達到12%~15%;第三,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超過45%;第四,非農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比重超過70%;第五,人口城市化水平超過50%;第六,成人識字率大於80%;第七,大學普及率在10%~15%;第八,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為2人以上;第九,出生時預期壽命70歲及以上;第十,人口自然增長率小於10‰(1%)。各個指標在2010年和2020年的量化評價標準(臨界值)確定的依據主要是“十六大”報告已經明確的標準、國際上中等收入國家已經達到的水平、現階段各指標的變化趨勢的外推及適當的經驗調整。

1.人均GDP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整個指標體係中的一個根本性、標誌性、綜合性的指標。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性標誌是以人均GDP為代表從下中等收入國家跨入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根據人均GDP的高低,世界銀行1999年的劃分標準為:低收入國家為760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國家為761~3030美元,上中等收入國家為3031~9360美元,高收入國家為9361美元以上。根據20年再翻兩番的奮鬥目標,借鑒國際標準,考慮人口增長因素,2010年人均GDP要達到1600美元左右,2020年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時的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以上,使我國由下中等收入國家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的下限水平。

2.農業增加值比重

農業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是反映國民經濟結構的重要指標。在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持續降低農業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是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客觀要求,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農業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在2010年之前要穩定在目前的15%左右,到2020年進一步降低到10%以下。

3.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服務業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是反映國民經濟結構的重要指標。大力發展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是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客觀要求,更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要從目前的35%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40%左右,2020年達到50%以上。

4.非農就業比重

非農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比重也是反映國民經濟結構的重要指標。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不對稱,就業結構相對落後,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麵臨的主要矛盾和困難之一。不斷增加非農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在21世紀頭20年,這一比重要實現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即2010年達到60%左右,2020年達到70%左右。

5.人口城市化率

這是反映社會結構變化的最重要指標,對於城市化長期滯後於工業化的我國,這一指標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我國近10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2000年為36.2%。今後十幾年,要繼續保持較快的城市化進程,盡快扭轉我國城市化水平嚴重滯後於工業化的局麵,平均每年要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達到50%左右,到2020年達到60%左右。

6.成人識字率

這一指標總體上反映了一國居民的文化素質狀況,是評價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最重要的人文指標之一。教育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基礎教育在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國民教育體係和建設學習型社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發展教育重點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重點是要加快推進“兩基”(基本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攻堅,鞏固和提高普及義務教育的成果和質量,使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美國經濟學家J?明瑟認為80%的成人識字率是經濟起飛的條件,而95%的成人識字率是經濟持續起飛和走向高消費社會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國成人識字率在88%以上,要力爭2010年在全國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麵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目標,農村基礎教育麵貌得到根本性改善,使成人識字率達到90%以上,到2020年達到95%以上。

7.大學普及率

大學普及率即大學生占18~22歲年齡人口的比例,也稱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它反映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的程度。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提出,高等教育入學人數達到適齡人口的15%~30%時,由英才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即先後走向高等教育大眾化,經過最近二十多年的發展,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基本超過40%。我國高等教育要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2010年大學普及率要達到25%以上,雖與目前中等收入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但差距將有所縮小。2020年要達到35%以上。

8.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

這是評價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到2000年,我國達到每千人口醫生數為2人,超過目前中等收入國家1.8人的平均水平。每千人口醫生數2010年要達到2.5人以上,2020年要達到3.0人以上。

9.平均預期壽命

這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全社會健康素質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綜合性指標。人口壽命的長短受兩方麵的製約:一方麵,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限製著人們的壽命,所以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壽命的長短有著很大的差別;另一方麵,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以2000年進行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計算,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1.4歲。與1990年普查數據相比,提高了2.85歲。2010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要比2000年繼續提高2歲,2020年再提高1歲,分別達到73.5歲左右和74.5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