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1 / 3)

2.第二個子係統:文教與衛生發展子係統

文教與衛生發展水平是顯示國家發達、民族進步和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可以細分為幾個更小的係統進行更深入研究。依據抓主要矛盾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麵的思想,他認為,描述文教與衛生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應當是人口素質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可以用下麵的統計指標來評價:

(1)每百萬人擁有的科技人員數,2020年達到2500人左右,提高3.8倍,相當於韓國1999年(2663人)的水平。

(2)全員勞動生產率,2020年達到人均6000美元,提高4.2倍,相當於韓國2000年(人均18923美元)水平的1/3。

(3)每千人口病床位數,2020年達到16張,提高6.7倍,相當於日本1990年的水平。

(4)每千人口醫生數,2020年達到2.7人,相當於美國1998年的水平(設置這一指標是為了對上一指標進行補充)。

(5)大學生毛入學率,2020年達到40%,相當於韓國1990年(38.6%)的水平(考慮到毛入學率是不同年齡的在校人數與適齡人口之比,統計時相對困難且誤差率比較難把握,可以用“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增長率”這一指標作補充)。

(6)高中教育普及率,2020年達到100%。

3.第三個子係統:社會發展子係統

社會發展水平的評價標準應當充分反映社會的和諧與進步程度。和諧與進步的社會必然是高效、公平、公正、文明的社會,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可使用城市化率、收入分配公平度、公民對政府滿意度、財政供養人數、可持續發展指數、社會保險覆蓋率等指標來評價。

(1)城市化率。2020年達到55%,平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

(2)收入分配公平度。城鄉合並計算的基尼係數到2020年由目前理論界計算的0.45降至0.35;城鄉收入差距在2020年由目前的3∶1降至1.5∶1。

(3)公民對政府滿意度。用特爾菲方法進行民意評價。

(4)財政供養人數。爭取到2020年實現250人供養1人的目標。

(5)可持續發展指數。他建議,用受沙漠化影響的土地係數、環境汙染係數、能耗係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失業率等指標綜合計算一個可持續發展指數。

(6)社會保險覆蓋率。社會保險覆蓋率是反映社會保障體係健全度的重要指標。計算社會保險覆蓋率應當是全口徑的,即包括城市和農村。

我們認為他對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相當準確,設計出的這一指標體係充分考慮到了“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內容,設計相當全麵。但是在指標結構的劃分上,如分為經濟發展、文教衛生發展、社會發展三個子係統,而實際上文教衛生發展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子係統。此外,提出的一些指標過於瑣細,在實際工作中也不好計量。

(三)劉福垣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唯一指標

發展戰略學家劉福垣教授認為,小康是一個由收入水平決定的消費方式生活方式概念。一個家庭的生活消費達到衣食住充裕沒有後顧之憂的狀態,就可以視為小康之家。一個社會所有家庭都達到小康狀態,這個社會就是“全麵小康社會”。其主要標誌是杜絕非小康人口。“全麵小康”與“基本小康”的區別不在於收入消費量的差別,而在於小康人口覆蓋麵的差別。如果我們想清楚了這一點,考核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度就不用設計什麼指標體係,隻要一個能夠準確反映低收入者達到小康水平的指標就足夠了。社會保障覆蓋率就是這個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考核指標。

劉教授關於社會保障覆蓋率對考核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作用的論述,隻是較充分地論證了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對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無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但是不能隻用一個社會保障覆蓋率就可以考核衡量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這隻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實際上並不能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正確的考核。我們認為,之所以得出隻需要一個指標這樣看似深刻鮮明實則不切實際的結論,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對“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意圖,並沒有完全弄清楚。如前所述,“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這是一個今後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奮鬥目標,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目標,而不是簡單地“重視GDP如何分配”。重視GDP如何分配,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健全社會保障體係。正如將簡單問題複雜化一樣,將複雜問題簡單化也是不可取的。二是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概念產生了誤解。如前所述,不錯,“十六大”報告是突出了一個“全麵”,但也突出了“更高水平”和“均衡發展”。而且,“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全麵小康(社會)”,“全麵小康(社會)”也不能隻理解為社會保障的全麵覆蓋。在“十六大”報告中,“全麵”修飾的是“建設”,而不是“小康”;是“全麵建設”,而不是“全麵小康”。三是一個社會保障覆蓋率指標也無法進行準確的時空定位。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下,都是有可能存在一個高社會保障覆蓋率。

(四)胡鞍鋼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係

經濟學家胡鞍鋼認為,全麵小康社會可有若幹個指標來衡量,至少有四個重要指標:一是人均收入指標,二是恩格爾係數,三是人類發展指數,四是貧困人口比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除了以上指標之外,還有其他多種指標,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技術成就指標,包括創新技術、傳播最新的技術、已有技術創新的擴散與傳播以及人的技能。如世界銀行提出的環境可持續性指標,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森林麵積減少量和水汙染排放量等等。

胡鞍鋼隻是提出了評價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幾個主要指標,並站在國際視野上對這些指標進行了一定的解釋說明,但是並沒有建立起係統的指標體係。我們讚成采用這四個主要指標,但也認為僅有這四個指標並不能全麵準確評價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五)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係

以李培林、朱慶芳為組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係研究”課題組全麵係統地對小康概念的界定、小康社會的涵義、小康社會的目標和指標體係、小康社會的國際比較、實現小康社會麵臨的問題以及實現小康社會的路徑和政策選擇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課題組根據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內涵,選取了28個指標,建立了一套包括社會結構、經濟與科教發展、人口素質、生活質量和環保、法製及治安5個方麵的小康社會指標體係,對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57個主要城市進行了發展程度的評價和發展目標的預測。經過課題組的測算,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北京實現程度最高,北京離全麵實現小康社會不到7個百分點。到2001年,中國實現全麵小康社會的綜合指數為68.7%。其中,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北京為93.2%,上海以92.3%緊隨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