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1 / 3)

四、“十一五”期間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關係的原則和目標

“十一五”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十分關鍵的五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個五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並明確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等方麵的目標和任務。“十一五”期間,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從投資、消費的角度來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按照黨的“十六大”要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係,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具體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原則。

(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加快改變結構不合理、經營方式粗放、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投入和擴大規模的狀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二)加快推進體製機製創新

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深化投資體製改革和企業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完善市場體係,健全投資自我約束機製,從根本上消除投資盲目擴張、無序擴張和過度擴張。

(三)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通過政策支持和投資調控,引導投資更多地向社會事業傾斜,向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傾斜,向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傾斜,向基礎設施傾斜,使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切實得到加強。

(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

把更多的財力等社會資源用於農村,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加快農村發展。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在宏觀政策上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實現地區間共同發展。通過協調發展,逐步扭轉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使人們更好地分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

(五)堅持以人為本,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係,繼續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完善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通過努力,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強群眾消費能力,滿足人們多方麵需求。

“十一五”期間,我國人均GDP將從1300多美元增加到1800美元左右,工業化仍處於加速發展時期,城市化將繼續發展,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將加快升級,巨大的市場潛力將逐步釋放。從“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和要求出發,根據“十一五”發展的階段特征,分析投資率與消費率的曆史情況,總結一些國家的規律,初步預測:“十一五”期間我國投資與消費都將保持快速增長,比較合理的投資率在38%左右,與2001年水平相當,比2003年下降約5個百分點;與之相適應,消費率在62%左右,比2003年上升約5個百分點,但比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低7個百分點左右。到21世紀20年代末,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完成,工業化基本實現,投資率的下降會更加明顯,與之相適應,消費率的上升會有更大空間。

五、“十一五”期間引導投資與消費的若幹政策建議

總的思路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逐步改變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的狀況,使兩者的比例關係趨向合理水平;圍繞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和抑製收入差距,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完善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者信心,擴大居民消費;改革創新體製機製,加快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保持投資合理增長,著力優化投資結構,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為此,建議著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麵。

(一)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和城鎮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調整地方財力,改革省級及省級以下財政體製,減少中央對發達地區的稅收返還,加大對落後地區和農村的轉移支付,加大對社會保障和擴大就業的投入。以增加農民收入和城鎮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為重點,適當提高個人所得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努力遏製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推進各項改革尤其是涉及城鄉居民切身利益的改革,要統籌考慮,以不影響或不大影響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為原則。

1.著眼於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切實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