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搞好財政信貸綜合平衡和協調---中國老教授協會、國傑老教授科技谘詢開發研究院課題組
一、“十五”時期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回顧與思考
(一)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實施過程和變化
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於1998年正式啟動,穩健貨幣政策於1999年3月初實施。7年來,政策的實施過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98~2003年上半年。即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啟動與進一步實施階段。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迅速在東南亞並向世界蔓延,使全球經濟和貿易的增長明顯減慢。對我國的經濟影響也日益加深。外貿出口出現負增長,外商投資也下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都大幅下降,企業開工率僅60%左右,產品大量積壓,物價持續走低。
麵對這種形勢,國家及時、果斷地決定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相應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將實施多年的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轉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增發國債,擴大公共支出,以拉動內需,1998~2003年共計發行長期國債8000億元,國債項目總投資規模達32800億元;其次是調整稅收政策,多次擴大出口退稅範圍和提高出口退稅率,並停征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等,以鼓勵出口和刺激投資;再次是調整分配政策,連續三次增加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提高下崗職工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提高居民消費需求;還整頓各項收費,積極推進稅費改革,取消不合理收費,減輕社會負擔。
穩健的貨幣政策,則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配合,為國債項目提供配套貸款。1998年初正式取消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控製,擴大商業銀行的貸款自主權。兩次大幅度地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由原來的13%下調到6%。先後多次下調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發放消費貸款和房地產貸款,以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
第二階段是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至今,是政策實施力度與重點的適時適度調整階段。
由於連續多年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等多種原因,國民經濟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2003年一季度經濟發展速度顯著加快,二季度受“非典”影響而回落,三季度又迅速回升,全年GDP增長達到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高達47.2%,超過1993年45.3%的曆史最高水平;某些重要原材料供應和能源、電力、運輸出現緊張狀況,鋼材、鋁、煤炭等生產資料價格開始大幅度上漲;但消費卻增長不多。針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這種新情況,國家采取了加強宏觀調控的措施,從整頓和規範土地市場著手,在全麵清理各類開發區,製止亂征濫占耕地的同時,及時調整財政貨幣政策實施的力度與重點。
在財政政策方麵,大力調整收支結構。一是減少國債建設投資。2003年建設國債發行比上年減少100億元的基礎上,在使用時又縮減300億元;2004年繼續減少發行300億元。二是進行了出口退稅體製改革,適當降低了出口退稅率,以抑製出口的盲目擴張。三是為抗擊“非典”,對受疫情嚴重衝擊的行業實施稅費減免、給予貼息等扶持。四是增加社會保障支出,進一步減輕農民稅費負擔,提高職工工資,以促進社會消費的擴大。
在貨幣政策方麵,適度控製貨幣供應和信貸規模過快增長勢頭。一是2003年9月將存款準備金率上調1個百分點,2004年4月又提高0.5個百分點。二是加強對投資過熱和風險較大的房地產、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的信貸控製;並從嚴控製居民消費信貸的標準。三是實行再貸款浮息製度,將一年期內各檔再貸款利率上調0.63個百分點,再貼現率上調0.27個百分點;並賦予金融機構較大的貸款利率定價自主權,使商業銀行都提高了投資房地產的貸款利率水平。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實施以來,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1.有效地保障了國民經濟的穩定、較快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我國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和鼓勵外資投資政策,拉動了投資需求,有效地減輕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全球經濟陷入疲軟階段的影響,保持了較快的經濟增長。1999~2003年5年間,GDP年均增長率仍達到7.9%,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1999~2003年5年間,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21%,2004年突破10000億美元,出口總額已升居世界第4位,進口總額升居世界第3位。國債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主要投入鐵路、公路、能源、農村電網、糧庫等基礎設施建設,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全流域治理、生態和環境建設,以及加大西部地區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投入等,推動了我國經濟布局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並為經濟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2.成功地擴大了內需,並初步抑製了通貨膨脹,保持了幣值和物價的基本穩定
由於內需不足,加之生產結構失調,1998年和1999年消費物價指數連續兩年出現小幅度下降(分別為-0.8%和-1.4%),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也有所下降(分別為-0.2%和-2.3%)。為了扭轉這種不利於經濟發展的狀況,國家運用財政貨幣政策,一方麵通過增發國債,增加生產建設貸款,擴大投資需求;另一方麵適當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適當發放消費信貸,恢複征收利息所得稅,以增加和刺激消費,從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麵拉動了經濟增長,因而從2000年起,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和消費物價指數穩步回升。但2003年下半年,由房地產、工業園區建設和汽車產業的迅速增長而引發的投資升溫,使能源、電力、交通、運輸等出現全麵緊張,帶動了鋼材、水泥、鋁等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為預防可能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國家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調整宏觀調控政策,采取了控製信貸投放,壓縮長期建設國債規模,調整財政收支結構等措施,一方麵嚴格控製鋼鐵、水泥、房地產等盲目擴張,另一方麵努力增加能源、電力、農業等投入,增加供給,緩解供需矛盾。因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得到回落,生產資料價格漲幅也有降低,居民消費物價漲幅趨緩。通貨膨脹初步有所遏製。
特別應提到的是,前幾年,為抵禦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承諾了人民幣不貶值,雖承擔了巨大的損失,但對我國和亞洲國家經濟的穩定起了積極作用,且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近年來,又麵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我國采取了降低出口退稅率和進口關稅、擴大出口等多種措施,減少了外貿順差,有效地頂住了美國壓我人民幣升值和國際資本大量流入國內貨幣市場的強大壓力,保持了彙率的基本穩定。
3.增強了宏觀調控能力,提高了宏觀調控水平
積極財政政策在拉動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也有力地培植和擴大了財源。我國財政收入在“九五”時期較高增幅的基礎上又持續大幅度增長。1999~2003年財政收入平均增長達17%,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12.6%逐年上升到2003年的18.6%,使國家宏觀調控的財力保障有所增強。穩健貨幣政策,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的變化,靈活有效地運用多種政策工具進行了貨幣供給的預調和微調,妥善地協調本幣和外幣的關係,在穩定幣值的基礎上,保證經濟發展的資金供給。銀行資金運用總量由1998年底的110000億元擴大到2003年底225000億元。我國銀行體係的資產占GDP的比重達到200%。國家外彙儲備由1998年底的1449億美元激增到2003年底的4033億美元,增強了外彙調控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