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1 / 3)

係統性金融風險與中國經濟安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課題組

係統性金融風險的直接引致事件是金融危機,其表現形式為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和債務危機。

一、係統性金融風險的本質與總體分析框架

一個國家想獲得一定程度的安全及生存與發展,首先必須保證經濟安全,也就是說,經濟安全不僅是一種目標,同時也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在現代經濟中,由於整個經濟運行都有賴於資金的流動和融通來完成,金融體係的穩定、健康運轉已經成為經濟保持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金融安全也成為國家經濟安全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威脅金融體係安全的係統性金融風險必然直接威脅到國家經濟安全。國外已有的經驗表明,係統性金融風險導致的金融危機會對社會發展造成重大破壞、對國家經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一)係統性金融風險的本質

係統性金融風險是以金融係統為風險載體的係統性風險,指的是客觀存在的、金融係統本身遭受嚴重損害的不確定的狀態。要深刻地認識係統性金融風險的本質,最佳方法就是從風險的三個基本要素即風險因素、風險事故及損失入手。

1風險因素

(1)體製或製度性因素。

1)政府幹預的範圍和力度與經濟發展所處階段不相適應。一般認為,隻有存在市場失靈,政府才有必要介入,指導資源的配置。如果政府的幹預及對金融的“指導”措施不當、介入麵過廣或有偏差、幹預程度過深,而且未能與經濟發展所處階段的提升保持同步的改變,就有可能阻礙產品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助長信貸不良資產的增長和泡沫經濟等問題,從而增加金融係統受損的頻率。

2)金融監管體係與金融發展所處階段不相適應。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麵:①金融監管模式與金融發展所處階段不相適應,例如在金融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實行弱勢監管,使金融體係的脆弱性加大;②金融體係的發展和有效運行要求相關法律法規及製度必須及時更新和完善,否則,社會將對可能存在的風險缺乏警惕性和預警機製,由此導致的風險管理措施的缺位會加大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

3)開放程度與經濟、金融發展所處階段不相適應。如果一國的經濟開放程度與經濟、金融發展所處階段不相適應,例如在國內經濟不發展、產業結構失衡、融資渠道與機製不完善的情況下過快、過大地打開國門,將會增加金融體係的脆弱性。

4)利率自由化的深度與金融發展所處階段不相適應。如果一國金融機構缺乏競爭力、金融工具單一、金融創新活動缺乏動力、金融市場分割問題嚴重,在這種背景下推行利率自由化可能會因為資本稀缺而導致利率上升,從而形成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抑製生產性資本的形成,削弱金融機構的謹慎動機和風險控製意願,將一國的金融體係暴露在巨大的資產風險和彙率風險之下。

5)彙率製度及政策的選擇與宏觀經濟條件及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不相適應。一國選擇何種彙率製度,主要考慮是否與其宏觀經濟條件相適應,國家經濟規模越大,經濟傾向於封閉、通貨膨脹率較高、貿易夥伴分散化、資本項目更開放的國家越適合浮動彙率製度。彙率製度選擇的失誤無疑會損害一國的貿易條件和外彙儲備,進而損害金融係統安全。而由於一國宏觀經濟的所有條件未必同時指向同一種彙率體製,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也可能要求對彙率做出適時調整。此時,如果一國的彙率政策沒有相當的彈性、不能適應經濟金融變量的迅速變動,由此可能導致的本幣高估會對外彙儲備乃至金融係統構成嚴重威脅。

(2)結構性因素。

1)產業結構不均衡。產業結構的均衡,要求一國的產業結構本身不因為資源要素的供給製約或其他經濟和社會原因而有較強的轉換剛性、經濟內部存在資源再配置和要素流動所必要的相關體製、政府具備推進產業結構轉換的調控能力。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產業結構的轉換就會滯後於經濟發展,極易使資金從生產領域中遊離出來,由此導致貿易逆差、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的投機氣氛越來越濃,嚴重威脅金融係統的安全,並可能導致一國生產能力空置率上升,直接抑製經濟增長。

2)金融體製結構不均衡。從某種意義上講,金融體製結構主要表現在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基礎性作用之對比關係上。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地位過於懸殊,會導致經濟失衡的後果不斷累積、資產價格或彙率發生扭曲。另外,由於中介本身也麵臨著道德風險和逆選擇的問題,其處理風險的能力可能不足,從而整個體係難以經受外部衝擊,而直接融資將風險分散在各個投資者之間,整個體係承受外部衝擊的能力更強。如果一國經濟過度地依賴間接融資,其金融體係的脆弱性也是明顯的。

(3)金融市場內生風險因素。

1)金融係統內部約束機製缺位或不完善。金融係統內部約束機製是否健全(包括金融係統各子行業之間的防火牆是否設立、它們是否與金融市場的成熟程度相適應、金融企業自身的風險管理體製是否完善等)是影響金融係統安全性的關鍵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係統內部約束機製缺位或不完善的原因有可能是金融企業沒有進行風險管理的激勵,這往往和一國的金融業受到嚴重的行政幹預是分不開的。

2)國際遊資遊弋。《牙買加協議》生效以來,遊資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一種常見現象,國際間大規模的短期資本流動,極易引發經濟泡沫、彙率無規則波動、貨幣政策失靈,從而大幅提高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並通過危機的傳播擴散加重危機的不利後果;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機構投資者的介入和金融全球化的飛速發展,使得國際遊資遊弋對一國金融體係可能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

(4)其他因素。構成係統性金融風險的還包括一些與經濟、金融不直接相關的其他因素。①預期心理因素。人們預期的迅速逆轉會暴露出經濟、金融中累積的失衡,引致金融體係突然的糾正性調整,從而大幅提高金融體係受損的可能性;如果累積的製度性、結構性及金融市場內生風險因素過多,預期心理逆轉則幾乎會將這種可能性提高到100%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由於對銀行經營穩健性的心理預期迅速逆轉(如某一特大倒閉事件或欺詐醜聞的揭露觸發對金融係統的信心危機)而導致的大麵積擠提,是許多銀行危機爆發的導火索。。②政治因素。政局不穩、腐敗滋生等因素會導致或加速人們的預期心理逆轉,從而提高損失發生的可能性。③組織保障因素。金融創新的步伐正在日益加快,而市場參與者的知識結構、工作才能及行為方式的提升卻往往滯後於金融係統的變革,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發展過程中的摩擦,給金融係統帶來潛在的危險。④外來突發事件,特別是人為恐怖主義災禍和戰爭往往會使一國的國家信用風險級別提高,造成金融困難,增加金融係統受損的可能性。

2風險事故與損失

風險因素的不斷累積、持續、提升金融係統的危險水平,直到風險事故——金融危機的發生,金融係統的健康運行受到破壞便成為現實。我們可以根據金融危機的不同表現形式分析其可能導致帶來的直接損失。第一,貨幣危機(currencycrisis)。在預期貨幣貶值的情況下,金融資本迅速外流,從而導致外彙儲備枯竭,使得固定彙率體製因代價高昂而無以為繼,本幣急劇貶值,通貨膨脹率上升,並很可能存在超調(overshooting)。顯然,貨幣危機會使一國金融係統彙集資源的能力嚴重受損。第二,銀行危機(bankcrisis)。資產(證券、土地、房地產)價格的急劇下跌,使得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和安全性迅速惡化,導致破產銀行數量急劇、超周期地增加,出現大規模的銀行擠提或推行應急措施,例如凍結存款、延長銀行休假或由政府提供一般存款擔保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用金融機構危機來概括金融危機的表現形式可能是更為準確的,因為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遭遇大量的現金流出,普遍陷入困境。但是,由於銀行往往彙集了一國的大部分金融源,而且在整個金融體係及信用經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即使是在“脫媒”成為一種普遍趨勢的今天,其角色也沒有在根本上發生動搖,所以在世界範圍內曆史地看,金融機構危機往往集中體現為銀行危機,而將金融危機分為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和債務危機來進行研究也是國際學術界主流的做法。,金融係統直接遭到破壞,並極易致使投資者質疑金融係統的可持續性,進而加劇危機後果。第三,債務危機(debitcrisis)。即政府無力償還債務或拖欠債務(包括對內債務和對外債務),一般表現為主權信用風險迅速提高,政府需要重新調整其債務結構,而且往往會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或)世界銀行的介入。政府償付能力的喪失會嚴重削弱公眾對經濟持續發展的信心,導致資本外逃,使金融機構資產急劇地大幅縮水,並可能因為政府求助於增發貨幣而引發通貨膨脹,而外界的幹預還可能威脅到國家的經濟自主性和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