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1 / 3)

四、我國潛在債務危機分析

債務危機是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麵,曆史上許多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都是以債務危機的出現為特征的。

對於債務危機的定義,理論界一般采取運用特征事實定義的方法。比如一些學者僅僅用一個簡單的事實來定義債務危機,如Berg和Sachs,Lee,Balkan,Lanoie和Lemarbre,Marchesi僅僅用債務延期定義債務危機。也有許多學者運用一些特征來定義債務危機這個概念,如McFadden定義的債務危機包括以下特征:①出現了債務延期現象;②相關的經濟指標超過了IMF規定的標準;③利息或者本金的償還超過了可以承擔的範圍。以上特征隻要具備其中一個就可以認為一國發生了債務危機。

綜合以上分析,本課題組關於債務危機的定義如下:所謂債務危機是指在債務到期時,債務人的確無力償還債務的情況下,出現債務延期、債務人拖欠甚至宣布不償還債務等情況。事實上這些經濟指標往往在事前就顯現出一些債務危機的跡象,所以我們可以用這些指標來預測和管理債務危機。

眾所周知,一國的債務主要是由外債和國內債務(國債)構成的,但現有的大量研究多集中於單獨研究這兩個部分,而沒有把兩個部分綜合起來一起考慮,事實上這兩個部分有一定的連動關係。鑒於此,在以下的分析中,我們將分別從外債和國債兩個角度對債務危機進行分析,在建立指標體係時,通過連動指標將兩者聯係起來。

在債務危機相關一些指標的閾值規定上,世界銀行、IMF和《馬約》都給予了權威的規定,目前關於債務危機相關理論的研究也都基本承認這些規定,或者對個別指標進行修正或增減。因此,本課題組也基本采用世界銀行、IMF和《馬約》的基本指標進行分析,但也有一些修正。

本報告將債務指標分為三類:核心指標、輔助指標和連動指標。

外債的核心指標包括:償債率、償息率、債務率、負債率。輔助指標包括:出口增長率、短期外債與全部外債的比、外彙儲備額與外債餘額比率、經常項目差額占GDP的比重。

國債的核心指標包括:國債負擔率、居民應債率、債務依存度、國債償還率。輔助指標包括: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其中特別要注意國有企業改革支出、公共部門或有負債、銀行呆壞賬、社會保障,雖然其中有些指標很難量化)、信貸規模、債務支出收入比。

連動指標包括:外彙儲備、通貨膨脹率、GDP增長率。圖1債務風險指標體係采用這種分類方法的理由如下。第一,參照國際和國內通行的理論體係,核心指標的確定已經成為共識,所以在本文中沿用。第二,關於輔助指標的選取主要是依據國內外一些文獻對於核心指標的補充以及中國的具體情況。第三,關於連動指標需要說明的是:由於一個國家的債務不僅包括外債還包括國債,雖然外債和國債看起來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但是通過對曆史上發生過債務危機的國家進行分析,這兩種債務往往是互動的,最典型的是在俄羅斯,按照當時對俄羅斯指標的分析,俄羅斯不存在發生外債危機的風險,但是由於國債的危機導致外彙儲備耗盡,進而使得該國的外債償付出現了危機。鑒於此,我們在這部分設計了連動指標,當外債或者國債中的任意一個指標出現了問題時,要特別關注連動指標,因為如果連動指標出現了問題,那麼就有可能導致債務危機的進一步擴大,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另外,我們也可以運用指標體係進行風險管理。

對當前相關數據研究可以發現,從外債來看,按照世行的標準,我國在2002年的各項外債的核心指標均遠低於國際公認的警戒水平,並由此可以認為我國的外債處於安全水平。另外,通過對外債輔助指標的分析發現,我國的外債輔助指標也處於令人十分滿意的水平。對國債的分析顯示:我國國債的核心指標和輔助指標均處於安全的水平線之下,從數據本身上看並不存在什麼風險因素,特別是我國的財政赤字與GDP之比也符合馬約的標準,而馬約的標準一般在業界都被認為是較為嚴格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的社會保障支出中並沒有列入國有部門的或有負債,而我國正在建立的社會保障製度需要巨大的支出,這些都是未來國家財政的巨大負擔,而在目前的數據基礎上通過定量分析是很難看出來的。因此,在日常的風險管理過程中,隻能將這部分作為單獨的風險因素加以考慮,而無法真正進行定量分析和管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國債在現階段是比較低的,但是其中蘊藏著一些風險因素卻不容忽視。如果對這些風險因素缺乏很好的管理和控製,將使我國未來的國債風險升級。因此,應當在未來的財政政策中考慮到這部分的支出,及早製定相應的措施進行管理。圖2債務風險預警係統從整體上來說,我國目前的外債處於較為安全的水平之上,基本不存在風險因素;國債也處於安全水平,但是有一些隱藏的風險因素需要注意,並且及早防範;連動指標顯示安全,在即使發生債務危機的時候也可以起到隔斷國債和外債風險傳導的“防火牆”的作用,整體的債務處於安全水平,在沒有非常大的外來衝擊的情況下,我國發生債務危機的可能性很小。

在相關假定基礎上,通過預測可以看出,我國的外債和國債指標均處於比較安全的水平,但這主要基於我國在未來幾年內仍然保持8%的增長率和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以及充足的外彙儲備假設的基礎上,可見這三個連動指標對於我國債務安全的重要意義。如果未來這些連動指標低於目前假定的增長率,那麼,我國的債務體係就不可能保持目前這樣的安全局麵。

五、我國係統性金融風險:整體評價與機製研究

(一)對我國係統性金融風險的整體評價

根據本報告對我國潛在的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和債務危機的評估分析和未來預測,本部分對我國係統性金融風險狀況作出以下整體評價,並附加簡要說明。

1靜態評價

(1)貨幣危機方麵。引發我國貨幣危機的潛在因素存在,但當前貨幣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不大。一些關鍵的影響因素值得密切關注,包括:國內信貸比重和增長速度;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速度及M2/GDP指標;財政赤字及外彙儲備指標。

(2)銀行危機方麵。當前宏觀經濟的良好態勢有利於化解潛在的銀行危機,但由於銀行業整體的內部指標沒有根本改善,銀行業的整體風險依然巨大。

(3)債務危機方麵。外債的期限結構合理,外彙總量充足,發生外債償付危機的可能性低微。但在內債方麵,盡管名義的債務指標比較安全,但政府隱形負債和或有負債總量巨大,這對內債的償付風險構成較大威脅。

2.未來3~5年內的預測

(1)貨幣危機方麵。未來幾年內發生的可能性增大,原因有二:第一,加入WTO的效應開始顯現,出口/進口比例下降導致外彙儲備增長減速;第二,我國貨幣供應量M2和國內信貸量將可能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2)銀行危機方麵。觸發銀行危機的原有風險減輕。但由於銀行業整體規模巨大,化解既存風險的成本將非常高昂。所以,預計在未來幾年內,銀行業的整體風險水平難以得到大的改觀。考慮到外來競爭因素,國內銀行業的整體風險甚至有加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