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我國國情的基本特征---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課題組
21世紀前20年,中國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它既是一個中國迅速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是一個各類發展矛盾凸顯的挑戰期。在這一關鍵時期,中國國情與發展的基本特點和大致輪廓是什麼?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決定因素和重要影響因素?存在哪些基本的限製因素?這些因素與改革開放初期和20世紀90年代有什麼相同和差別?對這些國情基本特征的較為全麵、係統、曆史的認識,是正確製定發展戰略和擬定發展政策的客觀基礎。
報告在借鑒世界銀行(2000)提出的增長質量的新發展框架基礎上,提出了五大資本的綜合分析框架,來分析影響長期經濟增長和國民福利的五類關鍵性資源:物質資本、國際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和知識資本。通過認識五類資本的演變特征,從曆史變化趨勢和國際比較方麵整體把握國情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關係。為此,報告分別考察了綜合國力、經濟國情、開放國情、人力資源國情、自然資源環境國情和知識資源國情,分析了各個國情係統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定量計算了五大資本的動態變化,提出了旨在維護和提高五大資本、應對主要發展挑戰的四大戰略。
一、綜合國力
世界的現代化曆史主要是大國主導並推動的曆史。世界的競爭主要是大國之間的競爭與興衰。200年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農業之國;50年前中國是世界上最窮的農業大國;今日中國正在迅速成為世界綜合國力的第二大國。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人口大國的迅速崛起,其最重要標誌就是綜合國力在1980~2000年期間上了一個大台階。
綜合國力是指一個國家實現其戰略利益和戰略目標的能力,包括利用各類國家戰略資源的綜合能力。我們將國家戰略資源定義為一個國家實現本國戰略目標所可以利用的現實的和潛在的關鍵性資源,包括經濟資源、人力資本、自然資源、資本資源、知識技術資源、政府資源、軍事實力和國際資源等八類資源(共計23個指標)。我們對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五個大國在1980~2000年期間的綜合國力作了定量計算,有以下主要分析結論。
(1)中國綜合國力迅速上升,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國。1980年中國綜合國力低於美國、前蘇聯和日本,居於世界第4位;到1990年中國居世界第3位,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後;2003年提高到世界第2位,中國的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在1980~2003年期間中國的綜合國力占世界總量的比重提高了5個百分點,在五個大國之中綜合國力提升最快。其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上升速度最快,2000~2003年間提高了1.1個百分點,1990~2000年間提高了3.12個百分點,而1980~1990年間隻提高了0.91個百分點。
(2)印度綜合國力居世界第4位,也屬於相對上升型,但是上升幅度明顯低於中國。中國和印度綜合國力相對差距由1980年的1.4倍擴大為2003年的2倍。
(3)日本先崛起後衰落。日本綜合國力屬於先上升後下降型,即1980~1995年期間為上升型,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為下降型,2003年居世界第3位。
(4)俄羅斯為衰落型的大國。1991年前蘇聯解體為15個獨立主權國家,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在五個大國中已經最低。中國和俄羅斯綜合國力相對差距由1995年的2.2倍擴大為2003年的3.3倍。俄羅斯綜合國力占世界總量的比重於1998年達到最低點,但是最近幾年其綜合國力已經開始複蘇。
(5)美國始終是世界的超級大國。1980年美國綜合國力占世界總量的比重為22.5%,到2003年為22.0%,仍居世界第1位。中國與美國綜合國力的相對差距不斷縮小,美國與中國綜合國力相對差距由1980年的5倍縮小到1990年的4倍,1998年的3倍,2000年的2.5倍,2003年的2.2倍。
五大國綜合國力相對變化,必然引起大國安全戰略和對外戰略以及對華政策的重大調整。從我方角度看,過去20年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上升在總體上改善了中國戰略環境,其綜合國力不同程度地高於周邊大國(包括日本),居優勢主導地位。此外,中國巨大的進口市場不僅極大地吸引了日本、印度和俄羅斯,而且還強化了我方的優勢地位,這大大不同於1980年時的情形。但是中國與美國的戰略利益衝突加劇,美國的大戰略正在調整和重新製定過程中,以應對中國的迅速崛起。毫無疑問的是,美國是中國崛起的最大挑戰者。我們不僅需要靈活製定對美的短期性政策,更需要製定深思熟慮的長期性、宏觀性、前瞻性的大戰略。
對構成綜合國力的八類戰略資源的定量分析,可以進一步揭示中國的相對優勢戰略資源和劣勢戰略資源,主要結論如下。
(1)人力資本是中國各類戰略資源中最具實力的資源。中國是世界上人力資本最豐富的國家,中國總人力資本占世界總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17.6%提高到2003年24.0%,相當於印度的1.9倍,美國的2.8倍。中國不僅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而且也是世界上人力資本總量第一大國,這是中國最大的戰略資源優勢。
(2)經濟資源和資本資源是中國現實的優勢戰略資源。中國的經濟資源占世界總量的比重迅速增加,與美國經濟總量的相對差距在明顯縮小,按國際美元價格(購買力平價)計算,1975年中國占世界比重為2.8%,相當於美國GDP總量的12.3%;2003年中國占世界比重為11.8%,相當於美國的58.6%,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和第二大經濟實體。中國資本資源占世界總量的比重迅速上升,1980年占世界總量的2.2%,隨著對外開放和發展金融市場,這一比重在1990年上升為3.9%,2003年達到13.3%。中國國內投資額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已略高於美國,中國的外彙儲備超過了美國,但資本市場(指股票市場市值)遠遠低於美國,2003年美國相當於中國的22倍。
(3)中國的自然資源和軍事資源不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實際利用主要自然資源居美國之後列世界第2位,1980年占世界的8.65%,到2003年為9.6%,20年來變化不大。2003年中國利用主要自然資源占世界的比重,電力生產為10.2%,商業能源為12.1%,農業種植麵積為10.1%,水資源為5.8%,均大大低於中國人口占世界的比重,說明中國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和使用量低於世界人均水平,不具有比較優勢。2003年中國的軍事資源占世界總量的比重為11.6%。中國的軍事開支資源占世界比重較低,僅相當於美國的1/4,且支出結構極不合理,60%~70%用於“人頭費”,用於軍事技術設備和研發(R&D)開支比例很低。而美國軍費開支隻有19%用於“人頭費”,用於購買軍事技術設備的開支占18%,用於軍事研發開支占14.2%,用於保持戰備狀態和實施軍事行動的開支占近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