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3)(1 / 3)

(三)重大戰略性資源短缺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和國際衝突的根源

能源消費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以及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世界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折算標準油為1.48噸,其中,美國、英國人均消費分別為8.16噸和3.87噸標準油,亞洲的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的人均消費分別為5.74噸、3.87噸和4.07噸標準油,而我國人均消費量僅為0.698噸,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足美國的1/10。2002年美國人均石油消費為3.077噸,日本為2.2265噸,而我國僅為0.177噸,僅為美國的1/17,日本的1/12。人均能源消費量的差異,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同國外的差距。1980~200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高達9.7%,而相應的能源消費量年均僅增長4.6%,遠低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十一五”時期我國石油資源人均占有量更少,勘探開發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我國國產石油供需缺口逐漸加大,對進口國際石油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國際能源機構(IEA)在高需求增長方案中對中國的假設為:石油需求量2010年為3.8億噸,2020年為5.5億噸,而原油產量2010年為2億噸,2020年為1億噸,2010年缺口將達到1.8億噸,2020年達到4.5億噸。我國獲取國際石油供應將麵臨激烈的競爭。另外,美國加緊控製世界石油的主要來源,這對於日益依賴石油進口的我國來說,意味著寒冬的逼近。

“十五”期間工農業生產中一些“瓶頸”不斷顯現。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人均隻有2300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若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徑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實際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2003年,我國已經有11個省市的103座縣級以上城市供水短缺,其中嚴重缺水城市占56%。同時,水汙染控製相當滯後,加劇了水資源短缺。這種缺水的狀況已經到了臨界點,繼續發展下去,將嚴重製約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西部各大流域目前的水土流失狀況觸目驚心,2003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麵積已占國土麵積的27.3%,水土流失麵積占國土麵積的18.6%,這使各大電站水庫的壽命麵臨嚴重挑戰,甚至引發生態危機。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自然資源存量下降,人均占有量也持續下降,如淡水、耕地、森林、草地和礦產資源等均是如此。隨著各地經濟發展速度提高,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推進,對於水資源和其他能源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2010年,我國鐵礦石對外依賴度將達到57%,銅將達到70%,鋁將達到80%。電力供應緊張不斷加劇,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加大,水、電、油、礦產等資源短缺對“十五”時期經濟的約束進一步強化。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但是發展重工業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鐵礦、鋁土礦等的儲藏量卻都在世界總量的5%以下,人均水平排在世界的80位之後。耕地麵積隻占國土麵積的9%,林地麵積隻占15%,人均耕地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據估計,我國45種主要礦產到2010年能夠滿足國內需要的僅為23種。以上方麵在“十一五”時期會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我國和平崛起的最大變數很可能是國際上為爭奪資源所可能發生的摩擦。

(四)台灣問題引發的區域衝突或國際衝突

隨著大陸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和大陸在國際上地位的日益提高,台灣問題將成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變數之一。中國與大國霸權主義發生衝突的地域極有可能是台灣海峽。蠢蠢欲動的“台獨”勢力,不僅是台海不穩定的根源,也是世界安全的隱患。在台灣問題上,大陸可以選擇的空間有限。在台灣舉行“公投”或宣布獨立的情況下,大陸的選擇要麼是軍事封鎖,要麼是軍事打擊。大陸對台灣實施軍事封鎖與打擊,可能引發台灣的反擊,大陸部分沿海將可能遭受戰爭創傷。事實上,在維持台海穩定方麵,美國和中國具有共同的利益,也有一定的共識。但是在“維持台海現狀”這個均衡點上非常脆弱,這是台海問題的關鍵。

四、應對“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麵臨風險的幾點措施

針對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社會衝突、重大戰略資源短缺以及台灣問題引發的區域衝突或國際衝突,“十一五”時期,必須采取各種措施,預防這些潛在的重大風險轉化為重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