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製約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問題的成因
隻有妥善解決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問題,充分發揮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才能順利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們首先要對這些問題的成因進行詳細的分析,然後才能針對性地提出解決這些製約問題的對策。
(一)能源和土地資源問題的成因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2003年人口總數已達12.9億,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遠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這導致我國在能源、土地資源供需上存在著很大的矛盾。雪上加霜的是,國家為了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通過扭曲整個價格體係來對沒有自生能力的企業進行補貼和保護,這其中就包含了生產要素的價格扭曲——能源價格、土地價格低於正常的市場出清價格。由於企業可以獲得廉價的能源、土地資源,因此,企業就缺乏激勵去有效地利用這些生產要素,從而使得我國的能源、土地資源等的利用效率極低,這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能源、土地資源的供需矛盾。
改革開放前,我國主要通過出口原材料尤其是礦產資源來獲得一定的外彙收入。1993年之前,我國即使人均擁有的石油量極少,但還一直是石油淨出口國;1985年出口石油量達到最高,出口了3460萬噸。這顯然一步加劇了我國能源短缺的矛盾。
此外,由於受早期少數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通過招商引資取得經濟快速發展的示範效應的影響,各地區都熱衷於開發區的開發和招商引資,各級政府官員普遍熱衷將“地價換取政績”作為一個重要的途徑。這導致了各開發區之間的過度競爭。為了招商引資,地方政府不僅降低了管理約束,而且紛紛通過降低地價等手段來加大吸引投資的力度,這都使得開發區的土地利用效率客觀上難以提高,進一步加劇土地的供需矛盾。
(二)教育問題的成因
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全麵貫徹“科教興國”的戰略,國家財政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由圖3可知,從1995年開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由1995年的2.41%,提高到2002年的3.31%。但是,這一比例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4%,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
5%~6%的投入比例。因此,我國財政對教育投入的不足是我國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經費的投入內生於一國的發展戰略。當資本極度稀缺時,為了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國家需要承擔經濟建設的重任,這樣,一國的財政資源大部分會投向國民經濟的工業部門等領域,而用於教育的投資就會很少。相反,如果實施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那麼這個國家的產出將會最大,用於教育的投入也會較高。圖31991~200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的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資料整理。)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下放基礎教育的管理權限,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義務教育的經費主要由地方政府分擔。這實際上導致了由鄉、縣政府負擔義務教育的主要經費。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與經濟發達的東部相比,經濟落後的中、西部的縣級財政能力不足,教育經費投入較少。也就是說,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各地區教育經費投入的差異。實際上,當前中國大陸各省、區、市之間發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也是在於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推行的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
為了推行趕超戰略,我國實施了城鄉分割的製度。在這一製度下,學校主要分布在城市中,教育經費的投入也向城市傾斜,農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的教育資源。改革開放之後,趕超戰略逐漸被放棄,但是城鄉分割的製度並沒有消除,國家教育投入的重點仍在城市,農村居民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享受城市的教育資源。因此,城鄉受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仍然存在。總之,我國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城鄉受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地區受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的原因都是內生於我國原來所采納的趕超戰略的。
(三)資本形成問題——投資產出效率低下的成因
我國目前投資產出效率低下主要根源於在改革開放前執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在改革開放之前,國有企業幾乎獲得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全部貸款。改革開放之後,盡管我們逐漸放棄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但由於國有企業背負的政策性負擔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國有企業仍然存在著預算軟約束。國有企業陷入困境的時候,在政府的行政幹預下,仍可以向四大國有銀行借款;同時,由於四大國有銀行在社會的投融資結構中仍然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大部分的社會資源仍然通過四大國有銀行配置給了國有企業。由於國有企業產出效率低於集體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等非國有經濟,因此,造成全社會的投資產出效率也十分低下。
(四)技術問題的成因
從科技體製上看,我國的科技體係更接近於諸如美國等技術領先國的模式,即我國的科研力量主要分布在產業界之外的國家所屬的研究機構,且有相當的力量是為國防服務的。改革開放後,這種局麵雖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龐大的科研隊伍仍然遊離於產業界之外。脫離生產一線、遠離市場需求的應用研究與開發注定難以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樣,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就成了科技體製中解不開的“死結”。此外,在趕超戰略下,國家引進不符合其要素稟賦的生產技術;要素稟賦差異越大,發達國家的技術越不適合於我國。我國的技術消化、吸收能力較低,更不用說自主創新能力了。
(五)金融體係效率低下的成因
1現有銀行效率低下的製度性原因:銀行業管製和預算軟約束
由於存在嚴格的市場進入管製,我國銀行業缺乏必要的競爭;同時由於長期存在相當嚴格的利率管製,過高的存貸利差使得效率低下的國有商業銀行仍然能夠生存。在這樣一個缺乏競爭的市場中,不僅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低下,而且股份製商業銀行的運作效率也低於其可能達到的水平。
由於預期到政府會最終承擔不良貸款造成的損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貸款決策前疏於對貸款申請者和各類借款項目的信息搜集和事先篩選,貸款後對借款者的事後監督不充分,因此,在我國現有的金融體係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實際上並沒有很好地執行商業金融機構應當承擔的職能。這樣,資金配置效率低下、經營績效差便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