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4)(1 / 3)

四、解決製約因素的對策

上述分析表明,前麵所歸納的製約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因素看似很複雜,其實,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宏觀政策環境的改革滯後於資源配置製度的改革、資源配置製度的改革滯後於微觀經營機製的改革造成經濟體係內部的製度不配套有關資本形成問題、出口貿易等製約因素則更多的和中國未來所采納的發展戰略有關。。而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改革,還不能將微觀經營機製、資源配置製度和宏觀政策環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徹底解決的原因,則在於國有企業的改革還沒有找到出路,宏觀政策環境和資源配置製度中的一些扭曲是維持國有企業生存所必需的條件。

隻有放棄趕超戰略,才能取消國有企業的政策性負擔,為國有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國有企業的經營績效能充分反映國有企業經營的優劣並根除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的借口,這是國有企業改革成功的必要條件。當國有企業沒有政策性負擔,國家也就不再需要給予國有企業政策性補貼,這樣就可以放開銀行的利率和能源等商品的價格,經濟周期波動的現象也就能得到緩解。加之企業預算約束的硬化以及企業效率的提高,銀行的呆壞賬比例就會降低。各種以行政力量幹預價格形成機製行為的減少,對貪汙腐化問題和市場分割問題的解決,將可產生釜底抽薪之效;同時,政府也就可以放開農產品和礦產品的價格,地區差距將得以緩解。

因此,隻有逐漸放棄趕超戰略,逐漸建立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國有企業改革問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才能消除各種製約國內生產總值實現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因素。但是,由於建立比較優勢戰略是一長期過程,所以在逐漸建立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的大框架下,需要實施一些政策,緩和上述12個因素對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製約。

(一)解決能源和土地資源問題的對策

1解決能源問題的對策

第一,積極進入國際市場,開發利用國外能源。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中東的石油輸出組織歐佩克生產的石油。但是,為了能源的安全,我國必須加強能源進口的多渠道戰略,大力發展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共同開發國際資源,用“走出去”的戰略發展包括非洲、東南亞、東歐的能源資源。

第二,逐步放開能源價格,讓市場來配置能源資源。隻有通過市場機製,企業才會對能源的價格反應靈敏,從而激勵企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為了更好地放開能源的價格,應該通過對那些沒有自生能力且耗能巨大的國有企業進行歸類改革:關係到國家安全、對社會有重要意義的企業通過國家來建設;安全問題不大但國內有較大的市場、資本密集型的產業通過市場換資金來建設;安全問題不大、符合我國人力資本密集的比較優勢的產業,通過市場來運作;而既沒有安全問題也不符合比較優勢、國內的市場也不大的企業,就讓它關閉。

第三,依靠科技進步,大力開發新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指常規能源和大型水力發電之外的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小水電、海洋能、地熱能等能源資源。由於受技術和建設成本的製約,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還難以發揮主要作用;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作用將越來越大,並最終替代常規能源成為能源主角。發達國家都在下大力氣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因此,高度重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一項重要的能源發展戰略,應該製定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更快發展。

2解決土地問題的對策

第一,加速科技和體製創新,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由於我國土地資源人均擁有量少,且耕地麵積逐漸下降,所以為了保證我國的糧食供給,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和體製創新來發展我國農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靠的就是科技和體製創新,今後創新的重點應該更多地放在品種、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上。在體製創新方麵,尤其要注意農業科技推廣體製和農產品市場流通體製的創新。農業科技推廣體製的創新關鍵是要讓廣大農民及時、低成本地得到所需要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在改進品種、質量的農業科研上,除了提高我國自己的能力外,我們還可以加大農業的國際合作,從發達國家或地區引進先進農業技術和品種。

第二,建立良好的土地規劃管理機製,切實保證政策實行的可靠性。由於土地規劃管理機製存在的問題是我國土地利用效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所以應該建立良好的土地規劃管理機製,打破中央與地方的條塊分割,加強中央對土地規劃的直接掌控。

(二)解決教育問題的對策

第一,加大教育投入。為了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我國應該加大教育投入,盡早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4%的水平。當然,未來一段時間內,教育財政投入的增加要加強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從而有助於縮小城鄉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另外,未來一段時間內,教育財政投入的增加要向中、西部經濟落後的地區傾斜,從而有助於縮小地區間受教育水平的差距。

第二,構建國家創新體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大批高級創新人才,提高國家綜合創新能力。與世界同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受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明顯滯後。因此,為了適應未來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我國需要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大批高級人才,促進我國經濟的長期增長。

第三,大力推進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是提高一般勞動者技能的關鍵。因此,中等職業教育的加強會增加我國熟練勞動力的供給量,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

第四,構建完善的全民終身學習體係,提高整體國民素質。構建完善的全民終身學習體係,是持續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保障。隨著信息時代的日趨深入,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已不再是一種國際思潮,而變成許多國家的教育政策和實際行動。

(三)解決資本問題的對策

為了解決資本問題,促進金融體係的改革,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是建立多層次的金融體係,發展中小銀行。建立能夠為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的中小型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融資的中小銀行,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才能提高我國的儲蓄利用效率,以期達到加速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

(四)解決技術進步問題的對策

第一,全麵落實鄧小平同誌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鄧小平同誌關於科技工作的一係列論述是我國新時期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一思想尚未得到全麵落實;在體製、機製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麵還存在許多阻礙科技與經濟結合的不利因素;多數企業還缺乏依靠科技進步的內在動力;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較低;舊體製下形成的科技係統結構不合理、機構重複設置、力量分散的狀況依然存在;全社會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係還未形成,投入過低的狀況尚未改觀。

第二,堅持自主開發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方針,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消化、吸收所引進的技術作為加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我們更應當借鑒國內外先進企業在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上的寶貴經驗,采取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的階梯戰略。在引進技術中,要根據企業的現狀和實際,從優化結構、合理配置資源出發,以提高現有產品質量、檔次和高新技術裝備的研製能力為重點,著重解決產品生產效率低和新產品研製能力差的問題,為企業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引進技術後的消化吸收,是企業技術進步工作的關鍵環節之一,是引進技術成功的重點。我們引進國外新技術,目標不能簡單地定位在技術和產品的直接應用上,而要立足於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