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2)(1 / 3)

(二)受周期性、體製性因素影響,投資過快增長勢頭得到遏製

在正常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需求不足必然導致投資需求失去擴張動力,投資需求不可能長期獨立於消費需求而單獨成長。但是,我國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出現了在消費需求總體不旺的市場背景下投資需求強勁擴張的現象,甚至出現投資規模過大、部分投資品價格高漲的投資狂熱。這種消費與投資之間強烈的冷熱反差是我國消費體製與投資體製改革不同步所造成的階段性現象。

由於我國經濟體製改革過程中,就業、消費、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推進較快,但政府主導型的投融資體製至今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各級政府對投資活動依然具有較強的幹預能力,預算軟約束的投資饑渴症殘存,大量體製性無效投資泡沫往往導致投資需求隨著政府換屆的“政治周期”大起大落,投融資體製改革嚴重落後於整體經濟改革步伐,這些是造成我國投資需求周期性膨脹、投資效率低下、投資率攀升到遠遠高於合理水平的根本原因。

“十一五”時期,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將明顯低於“十五”時期,主要原因如下。

1投融資體製改革加快將明顯約束無效投資虛增

必須承認,“十五”時期我國投資高速增長,有工業化、城市化加快和國際資本向我國轉移的正常因素,但也有大量缺乏市場需求支撐、超過財力允許、成本收益扭曲的無效投資,這種無效投資虛增,雖然一時提高了經濟增長速度,但最終會造成銀行不良資產增加、生產能力過剩、經濟大起大落。體製性無效投資的周期性膨脹使我國投資效率下降。黨中央、國務院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已經針對投資、信貸、土地管理等領域暴露出的突出問題,實施相應的宏觀調控。要從源頭切斷無效投資周期性膨脹的根源,必須加快投融資體製改革。“十一五”時期,投融資體製改革必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增強市場對投資的引導作用,減少政府對投資領域的幹預,投資規模量力而行,在提高投資效率的前提下保證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成為投資領域的政策主基調。隨著投融資體製改革的深入,企業和銀行的投資行為更趨理性,地方政府投資衝動將得到有效遏製,在擠出無效投資“泡沫”後,投資增速將恢複到正常水平。

2消化前一時期投資高增長形成的巨大生產能力將使投資的市場約束增強

周期性波動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我國進入了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2001、2002、2003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分別為130%、161%、267%,投資增速提高十分明顯。與1984年和1988年兩次由投資、消費雙膨脹所引起的經濟波動不同,這一輪經濟波動的明顯特征是投資增長速度過高,而消費增長速度平穩。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在建規模高達160000億元,相當於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3倍多;2004年一季度全國新開工計劃總投資增長67%,一季度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高達72000億元,巨大的投資慣性將使2004~2005年投資仍然保持較快增長。

隨著大量投資項目完工,將新增一大批生產能力,如此大的投資規模必然對我國“十一五”時期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水平產生影響。“十一五”期間我國許多行業麵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消化“十五”期間所形成的巨大產能。1992~1993年的投資高峰所形成的過剩生產能力,我國用了七年多的時間逐漸消化,同時,也形成了大量的銀行不良資產。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行業產能利用率不高,新一輪投資高增長將使產能相對過剩問題更加突出,市場環境的變化將明顯製約投資增長速度。“十一五”期間投資的增長速度將明顯低於“十五”期間的平均速度,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有所下降。

由於我國正處於重化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結構快速變動期,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提供了大量的投資機會,前麵曾經分析過的我國有利於資本積累的長期因素繼續存在;另外,“十五”時期各行業和各領域的投資增長極不平衡,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環境保護、教育、醫療等社會發展薄弱環節亟待加強,因此,“十一五”時期投資需求仍有條件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

(三)國際貿易保持大體平衡,進出口增長速度將低於“十五”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有利時機,通過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擴大商品進出口貿易,積極利用外資,有力地帶動了經濟的增長。在國際貿易方麵,1978~2003年,商品出口年均增長16.4%,進口年均增長15.6%,我國國際貿易量在世界的排名也由第32位上升到第4位。在吸收外資方麵,截至2003年12月底,全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65277個,合同外資金額9431.3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014.71億美元。特別是“十五”時期,我國處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過渡期,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大幅提高。2001~2003年,我國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7%,進口總額年均增長22.39%,2003年外貿依存度上升到60.3%。1994~2003年連續10年我國保持商品進出口順差。毫無疑問,外需的高速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的總體背景下,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將全麵擴大對外開放,經濟發展將更多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各類國際資源,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但是,近年來,我國麵臨的貿易環境有惡化趨勢,過高的外貿依存度也意味著巨大的國際市場風險。展望未來,隨著基數增大、貿易環境變化,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已經不可能像過去25年那樣高速增長。

“十一五”期間,預計世界經濟增長將達到3%~4%;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的年均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2%~14%;假設人民幣彙率浮動區間將擴大到正負10%,利用模型計算,並考慮到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根據不同方案的預測,“十一五”期間,我國進口總額的年均增長速度在10%~13%,由於我國對進口設備和資源性產品的需求具有一定剛性,進口增長速度比較穩定。受彙率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長速度可能有較大波動,預計出口額的年均增長速度在5%~14%。我國將結束前10年國際貿易連續大幅順差的局麵,形成進出口貿易大體平衡、小額貿易逆差和順差交替出現的新局麵,這一局麵的形成既符合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政策取向,又有利於化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