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區域發展研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地區研究所課題組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並要求貫徹落實好“五個統籌”。統籌區域發展是“五個統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十分豐富。正確把握和認真貫徹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對於在新形勢下實現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統籌區域發展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統籌區域發展,這是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認識的又一次深化。為了準確把握和深入理解這種新的認識,我們有必要弄清統籌區域發展的基本概念。

(一)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曆史回顧

到目前為止,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可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後到1978年以重點投資和建設內陸地區的均衡發展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六五”和“七五”時期加快發展沿海地區的非均衡發展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八五”時期以來的區域協調發展階段。

(二)統籌區域發展的內涵

根據中央文件以及有關專家、學者的成果,我們對統籌區域發展的理解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1)統籌區域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區域之間協調發展。我們認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至少要解決三個方麵的主要問題:一是要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二是幫助、扶持貧困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三是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實現各種商品和要素在空間上的合理有序流動。

(2)統籌區域發展的主體是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級政府。中央政府統籌全國性的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地方政府統籌局部性區域協調發展問題。

(3)統籌區域發展應根據不同的目標采用不同的區域劃分。統籌區域發展至少可以采取四種區域劃分方法:一是劃分為西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二是劃分為保護區、控製區和發展區;三是劃分為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四是以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為單元劃分。

總之,統籌區域發展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依托市場機製,運用能夠掌握的各種資源,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幫助和扶持弱勢地區發展、緩解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商品和要素在空間上的合理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

(三)統籌區域發展的主要內容

統籌區域發展有兩個核心內容:一是對各地區在全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進行統籌考慮;二是對各地區人民生活要進行統籌考慮。

1.統籌考慮各地區的地位和作用

從“六五”時期至“十五”時期,我國是分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或東部、中部與西部來闡述各地區在全國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區域發展,是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新形勢下對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新認識,因此將全國分成西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等四大區塊。進而深刻認識這四大區域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正確認識這四大區域在全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確把握這四大區域在我國推進全麵建設小康進程中的相互關係。

為了引導各地區的發展和正確評價各地區的發展業績,除了統籌考慮西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等四大區域的發展外,我們還需要從保護與發展、適度發展與重點發展的角度對全國進行區域劃分,在此基礎上來統籌考慮保護區、控製區、發展區之間的關係。

2.統籌考慮各地區人民生活

我們認為,統籌區域發展是對地區協調發展的繼承和深化。地區協調發展要求抑製東、西部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將東、西部發展差距控製在一定的幅度之內。由此可見,地區協調發展關注地區差距是將著眼點放在發展差距方麵,尤其是關注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我們認為,統籌區域發展同樣要關注地區差距問題,這是對地區協調發展的“繼承”。但是,我們認為統籌區域發展關注地區差距的角度要調整,要由過去注重地區間的發展差距調整為關注地區間居民生活差距,這才是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因為,我們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隻有全國各地區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較大改善,並且各地區居民生活差距在人們可承受的範圍之內,社會才能保持穩定。當然,考察各地區居民生活差距,可以東、中、西部為地域劃分單元,也可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地域劃分單元,但從管理和調控的角度考慮,我們認為後者更合適一些。另外,我們還需對兩類特殊類型區的居民生活給予特別的關注:一類是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的貧困地區;另一類是經濟結構老化、經濟處於衰退狀態的老工業基地。

二、統籌四大區域的發展

(一)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

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麵積685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的71%;2003年人口36924萬人,占全國的28.8%;2003年生產總值22660億元,占全國的16.8%。關於西部地區的發展,要切實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特色和優勢產業,推進社會事業全麵發展。

(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省,麵積79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的8.2%;2003年人口10729萬人,占全國的8.4%;2003年生產總值12957億元,占全國的9.6%。關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1)建設好我國的糧食基地、林業基地。

(2)建設好我國的石油、石化、鋼鐵、煤炭基地。

(3)建設好我國的電站配套設施、重型裝備、重要軍工產品(等機械工業)基地。

(4)把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三)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6個省,麵積102.7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的10.7%;2003年人口36311萬人,占全國的28.1%;2003年生產總值26304億元,占全國的19%。十多年前,有專家提出過要謹防“中部塌陷”。事實上,這些年來中部六省在全國經濟總量的份額在不斷下降,1990年中部六省生產總值占全國的份額為23%,2003年則下降至19%。按照統籌區域發展的總體思路,中央提出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需要把握好如下幾個問題。

(1)通過扶持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使農業大省的農民和政府能夠富起來。

(2)把中部建成我國重要的煤炭、電力和有色金屬工業基地。

(3)通過城市群(經濟帶),加快中部地區經濟核心區的發展。

根據已有基礎和發展潛力,我們認為,中部地區應主要抓好如下一些城市群(城市圈、經濟帶):①武漢“1+8”城市圈;②安徽“一城四市”;③江西“昌九”工業區;④河南“鄭洛汴”(鄭州、洛陽、開封);⑤湖南“長湘株城市圈”;⑥山西:太原運城沿線。

(4)大力發展以培訓農民和減少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

(四)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

東部地區位於中國東部沿海,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10個省市。國土麵積91.3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國土麵積的9.5%。2003年年底總人口44411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34.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475.2人。東部地區以不到全國1/10的國土麵積,創造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並集聚著全國1/3的人口,成為我國人口和經濟高度密集的區域,也是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區域。

東部地區的經濟比重由1985年的45%上升到2003年的54%。根據1985~2003年的經濟發展趨勢,東部地區的經濟比重仍將會進一步提高,到2010年,東部地區的經濟總量有可能占到全國經濟總量的57%~59%。東部發展要把握好如下要點。

(1)發揮已有的優勢,努力率先實現現代化。

(2)抓好省內的區域協調發展。

(3)加強土地資源保護,通過區域合作建立糧食保障安全機製。

(4)統籌沿海港口發展。

三、統籌各功能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