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中國空間結構問題研究---中國宏觀經濟學會課題組
2003年底,中國宏觀經濟學會承接了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安排的任務,研究中國的長期空間結構變動以及相關的改革和政策設計問題,在課題組十多位同誌的努力下,經過8個月時間的研究,現提出研究報告。
一、調整中國空間結構的迫切性
1978~2003年,中國的GDP總值增長了8倍多,目前5周的產出值已相當於1978年全年產出總值。在經濟總量迅速擴張的同時,中國經濟的空間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並由此演化出一係列重大矛盾,這些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快速工業化、城市化與土地資源和農業發展的矛盾
1996~2003年,中國耕地麵積淨減少666.6萬公頃(1億畝),同期糧食產量從1998年的高峰5.1億噸下降到2003年的4.3億噸,其中雖然有為保護環境的退耕因素,但建設占地仍高達149萬公頃(2240萬畝),是導致糧食減產的重要原因。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是中國的既定目標,向這個目標邁進不可能不更多地占用耕地;但農業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基礎,沒有糧食和其他農產品來養活不斷增多的非農業人口,工業化和城市化也就失去了動力。問題是中國有多少耕地可供非農產業占用呢?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算一筆大賬。
到2030年中國將達到人口高峰,將有16億人口,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均糧食消費水平都在1000千克左右,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和我國的台灣省由於亞洲膳食結構的特點要少一些,在人均500千克左右,我們按東亞地區現代化經濟體的糧食消費水平下限計算,人均450千克,16億人口就要7.2億噸。日、韓、台等的糧食進口依賴率都很高,在70%~90%之間,但中國是人口大國,不可能全靠世界市場養活,進口依賴率會低得多。目前世界穀物貿易量在每年2億噸左右波動,即便中國可以從中獲得1/4即5000萬噸(這已經被很多人認為是不可能的上限),中國自產的糧食總量也需要達到6.7億噸。
到2003年中國的耕地麵積隻剩下1.23億公頃(18.5億畝),按國土資源部的規劃,中國的耕地保護底線是1.07億公頃(16億畝)。20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糧食產出高峰時,畝均產出量為390千克。改革開放前“以糧為綱”的時代,糧食播種麵積最高曾占到78%,2003年已下降到65%,我們按為保護糧食生產,未來耕地使用中有75%用於種植糧食,到2030年糧食畝產水平要達到558千克才能保證6.7億噸的總產出,即與20世紀90年代的糧食單產高峰相比,全國平均的單產水平要提高168千克。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按耕地計算的糧食畝產在280千克左右,與20世紀90年代的高峰相比,25年間提高了110千克。現代農業科技認為,在大麵積的土地上穀物單產突破350千克是很困難的事情。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統計,2001年世界平均單產水平隻有207千克,世界單產水平最高的北美洲,也隻有310千克,其中美國為392千克。隻有一些以耕地麵積衡量的中小國家,單產已經突破了450千克,如日、韓、荷、德、法等國,其中荷蘭為世界單產最高,是512千克。由此看,中國雖然仍有提高糧食單產的餘地,但已經不多了。
假設到2030年中國的耕地麵積保留1.13億公頃(17億畝),其中用於生產糧食的耕地占75%,則平均畝產必須達到525千克才能使糧食總產量達到6.7億噸,即在進口5000萬噸的前提下達到人均糧食占有量450千克。在過去的25年中,中國的糧食單產曾經提高了110千克,未來25年依靠科技進步再提高135千克也是有可能的。如此,從目前到2030年中國人口高峰和基本上完成工業化時,隻能再占用1000萬公頃(1.5億畝)耕地,這就是中國在未來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占用耕地的最大限度。
2003年,中國已有3.5億非農業人口,還有1億左右農民工加入到城市經濟活動中。當年城市建成區麵積達2.8萬平方公裏,公路、鐵路、港口和機場等交通設施占地約為4.6萬平方公裏。以非農人口代表城市人口,2003年人均城市占地為80平方米,人均交通占地為131平方米。城市隻能建在平原,城市範圍的擴大一般都要占用耕地,鐵路和公路則有許多是修建在山區,按交通部門的資料,通常要有一半須占用耕地,則目前的人均道路占地可按66平方米計算,這樣,目前城市與交通的人均占地合計為146平方米。如果到2030年中國16億人口中有75%即12億人在城市,與目前相比要增加8.5億城市人口,目前城市麵積和道路已占用的土地為500萬公頃(7500萬畝),加上未來可占用的1000萬公頃(1.5億畝)共1500萬公頃(2.25億畝),折合人均125平方米;但是如果按目前人均占用146平方米計算,新占用的耕地將增加到1240萬公頃(1.86億畝),這已經超出了1000萬公頃(1.5億畝)可占耕地的上限。
目前實際經濟活動中的矛盾比以上計算還要尖銳得多。1996年中國隻有城市建成區麵積2萬平方公裏和3億非農業人口,到2003年新增了8000萬平方公裏城市建成區和5500萬非農業人口,同期道路占地從2.55萬平方公裏增加到4.6萬平方公裏,即在此期間每一個新增城市人口的城市占地麵積為146平方米,道路占地為354平方米,道路占地仍按一半需占耕地計算,在過去7年中因城市化、工業化所新增的人均占地達到322平方米。按照這個水平,到2030年12億城市人口時就需占用2666萬公頃(4億畝)耕地。2003年是中國耕地占用的又一個高峰年,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資料,當年建設用占地達到43萬公頃(647.1萬畝),當年新增非農業人口為525萬人,相當於人均占用813平方米(1.22畝),按這個占用水平,到2030年新增8.5億城市人口的耕地占用將超過6666萬公頃(10億畝)。
按國際水平衡量,中國目前的城市和道路占地水平不僅不高,而且很低。美國的人均城市占地水平超過1000平方米,道路占地超過500平方米;即使是人多地少的日本,人均城市和道路占地也達到160平方米根據估算,日本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城市人均占地為105平方米,道路占地為90平方米,如果也按道路占地的一半是平地計算,則全部城市化占地為160平方米。。中國目前的城市空間已經極為擁擠,大、中型城市人口的人均市區內道路麵積、綠地麵積和居住麵積都隻是世界城市平均水平的1/3~1/2,所以雖然目前城市每百戶居民的轎車擁有量隻有2%,北京隻有24%,上海隻有16%,遠低於發達國家70%~100%的水平,就已經在許多大城市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堵現象。中國是人口大國,不能像一些中、小人口國家那樣依靠世界市場吃飯,而把耕地都拿出來搞城市化、工業化;但城市人口不增加、城市規模不擴大又搞不成工業化、現代化,這樣就在城市化、工業化與保持耕地和一定的農業產出水平之間構成了尖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