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2)(1 / 3)

(四)通過產業集聚緩解貿易條件惡化的迫切性

2004年4月,中國單月出口額首次突破了500億美元大關,全年則首次突破進出口額10000億美元大關。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完成工業化的時候,人均能源、初級產品和原材料進口在1000美元以上,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在75%以上。中國雖然是國土大國,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並不豐裕,到2030年時的資源進口水平可能不會低於日本,如果按16億人口,人均進口1000美元資源性產品和資源性產品占75%計算,到2030年的進口總額應當有20000億美元,為了滿足進口用彙需要,出口也得達到20000億美元,即2004~2030年貿易平均增長速度為5.5%,對比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出口的平均增長率16.6%和2004年上半年39%,到2030年中國的貿易總額超過40000億美元是完全有可能的。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以來,世界發達國家的產業加速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正在出現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的勢頭,如果未來25年真正成了“世界工廠”,則國際貿易總額達到50000億美元也沒什麼奇怪的。

“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出現了發達國家間的“水平分工圈”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垂直貿易圈”,發展中國家不得不用低價的初級產品與發達國家的工業製成品相交換,從而出現了“二戰”後長期的製成品價格高水平與初級產品價格低水平的現象。但是世界發達國家隻有7億人口,中國目前則是13億人口邁向工業化,此外還有東盟和印度等國也在加速工業化步伐,都不斷在增加資源產品的需求和增加工業製成品的出口,世界初級產品價格長期下跌與製成品價格長期高昂的格局已不複存在。在這樣的世界經濟背景下,如果中國進出口總額雙雙超過了20000億美元這個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有達到過的數字,則必然會帶來貿易條件的長期惡化,而且會比任何國家麵臨的貿易條件惡化壓力都大。

但是,中國顯然缺少消化貿易條件惡化的能力,因為地價在不斷上漲,勞動力價格目前雖然還比較低,但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也不可能長期維持在目前水平。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的深入已經釋放出巨大的體製動力,今後繼續向體製改革要效益的空間也有限了。

從目前看,中國唯一沒有釋放的經濟效益潛力是企業的集聚效益和企業及產業的規模化效益。例如,中國目前已經有18套乙烯裝置,但產能達到規模經濟要求的隻有6套。世界煉油企業平均生產規模為500多萬噸,最大煉油廠年產3000多萬噸;我國平均規模隻有160萬噸,最大企業年產不到900萬噸。中國雖然鋼產量已經接近2.5億噸,已經占到世界鋼產量的1/4,但全國卻有280多家鋼廠,其中年產超過百萬噸鋼的大型企業在行業中隻有不到3%,餘下的鋼廠平均年產量都在10萬噸以下。2003年中國生產了8.6億噸水泥,已占世界水泥產量的40%,但生產企業卻有近4000個,平均生產規模隻有18萬噸,與亞洲日、韓、台等地區500萬~600萬噸的單體規模相差甚遠,2002年中國前十大水泥集團的合計產能僅占當年總量的6.3%,而世界前五大水泥集團的產能就占據世界總產能的37%。目前世界大汽車廠的年產量都在500萬台左右,六大汽車製造商的全球集中度達70%以上;中國2003年在世界汽車產量中雖然已經排名第3,但卻是由100多家汽車廠生產,其中超過年產5萬台的隻有13個。由於這種情況,中國目前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第三大貿易國,但在2004年《財富》雜誌評選的世界500大企業中,中國隻有16個企業位列其中,還都是壟斷型的大企業,所以有人說“中國是世界經濟大國,企業小國”。

企業規模在某一區位上擴大和同類產業在某一特定空間上集聚都會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因此改變中國企業目前小、亂、散的狀況,將通過規模經濟效益的釋放,極大提升中國經濟的總體效益水平,對衝貿易條件長期惡化的壓力。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是除了需要繼續打破條塊分割的現行行政管理體製外,哪裏是中國未來的城市人口、產業和市場的增長點呢?不從戰略與規劃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產業集聚就失去了方向,僅靠市場的力量,不僅時間長而且代價高。

綜上所述,中國目前亟待從發展戰略與規劃的角度解決優化空間結構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已經成了中國經濟在完成工業化和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諸多矛盾的焦點,許多矛盾不從空間結構入手在現階段就開始解決,到工業化、城市化進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走不動了。

二、以大都市圈為目標調整中國空間結構的實證與理論分析

課題組認為,在未來25年調整中國經濟空間結構的目標,應當是實行“大都市圈”戰略。

(一)實行“大都市圈”戰略的實證分析

城市是工業的載體,平原是城市的載體。由於城市隻能建在平原,溝通城市之間的道路設施也要占用一部分平地,而平原又是最好的耕地資源,農業單產水平往往比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高出一倍多,於是就出現了工業化過程中工農、城鄉間爭奪耕地的矛盾。中國的平原麵積隻占國土麵積的12%,約115萬平方公裏,其中90%集中在東、中部地區;在中國坡度低於8%的6000萬公頃(9億畝)多平耕地中,有5333萬公頃(8億畝)以上集中在東部。所以穩定農業生產和推動城市化進程的矛盾,都集中到怎樣合理有效地利用中國寶貴的平原麵積,特別是東、中部地區的平原麵積。

美國與中國的國土麵積差不多,但人口還不到中國的1/4,由於國土麵積中平原占70%以上,人均則超過2.5萬平方米,所以不僅工業化與城市化不會受到平原麵積的束縛,還是世界第一大糧食出口國。歐洲(不包括俄羅斯)的麵積也與中國差不多,但歐盟在東擴後的總人口也不到中國的40%,平原麵積卻占全部幅員的56%,因此歐洲國家的工業化也不受平原麵積的束縛,也是世界農產品輸出的重要地區。亞洲各國的特點都是人多地少,在東亞地區這個特征更加突出,例如日本的人均平原麵積隻有不到800平方米,但人均平原麵積少並沒有阻擋住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完成工業化,可見平原麵積狹窄並不是一國走向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礙。

按13億人口計算,中國目前的人均平原麵積為882平方米,略高於日本;但是到2030年人口高峰時,按16億人口計算,人均平原麵積就下降到不到720平方米,隻是日本目前的90%。日本是世界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每年進口的穀物在2000萬噸左右,進口依賴率超過60%,還要進口120萬噸的肉類,也相當於國內消費量的1/3,所以是把農產品供給放到了海外,可以把耕地騰出來轉給城市化使用。把農產品供給放到海外也是“亞洲四小龍”的普遍做法,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糧食進口依賴率比日本還要高。但中國由於人口規模巨大,不能像日本那樣主要依靠世界市場供給農產品;如果中國的糧食進口依賴率也達到60%,糧食進口總量就得超過4億噸,已經是目前世界糧食總貿易量的2倍。由於中國必須留足農業生產用地,基本依靠自己的農業滿足國內農產品需求,因此人均城市化的占地水平必然會低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