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百年來西方經濟學對規模經濟問題的研究已經很深入,但隻提出了規模經濟的三個層麵,即企業的規模經濟、行業的規模經濟和城市的規模經濟,這三個層麵都屬於供給方麵的問題,從沒有提出過供給規模與需求規模的空間對稱問題。克魯格曼在他提出“新貿易理論”的代表著作《國際經濟學》中解釋規模經濟現象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公式:
平均成本AC=F/Q+C
式中:F是固定成本,Q代表產量,C是每個產品的流動成本。
這個公式是說,因為生產單位產品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是不變的,但廠房、機器設備、管理費用等固定支出是可以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的,所以生產規模的擴大就可以帶來平均成本的下降,從而產生報酬遞增現象。
但如果產量擴大也帶來外運量擴大,從而帶來運費上升,則平均成本就不會隨產量的增加而成正比例下降,這個公式就會變成:
AC=F/Q+C+T
式中:T是單位產品運費。
T不僅會隨產量擴大而增加,而且會由於產量擴大必須運銷到更遠的市場區銷售,使單位產品的運輸成本不斷提高,所以產量Q與T成正比,與F成反比,當T≥F/Q的時候,規模報酬遞增就會轉向規模報酬遞減了。因此AC=F/Q+C這個公式隻能適用於T為零的時候,而不可能像克魯格曼所說的那樣,規模報酬遞增沒有一個限製邊界。
克魯格曼的這個錯誤,反映了西方經濟學長期以來單純以勞動時間為基礎研究價值問題的偏向,而時空是不可分的,即是說,價值的形成既要消耗“勞動時間”,也要消耗“勞動空間”,隻有時間與空間消耗都達到最低時,才能實現價值的最大化。經濟學研究雖然有時需要抽象掉一些因素,但如果把最基本因素也抽象掉,則得出的理論結果就站不住腳了。
實際上,在西方經濟學研究中,也有許多學者早就注意到了空間因素對貿易的影響。例如薩紐爾遜就曾提出過所謂“冰山理論”,即貿易的可能性隨空間距離的增加而減少;20世紀90年代後期出現的“新經濟地理學派”,也提出貿易的可能性與兩個經濟體的經濟規模成正比,與距離成反比的理論。任何理論都不可能盡善盡美,都隻具有相對真理性,西方經濟學也在發展中尋求更加完善。
在最短的空間距離內實現供給規模與需求規模的對稱,這是都市圈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人口、工業與市場需求在特定區域內的集中,就會出現區域經濟的分化,形成都市圈經濟。供給規模與需求規模在都市圈層麵的空間對稱,實際上是提出了規模經濟的第四個層麵,也是高於企業、行業和城市規模經濟的新層麵。是規模經濟就要有報酬遞增現象,而都市圈層麵的規模經濟,其報酬遞增的來源已不是供給方麵的規模,而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所集聚的需求規模。
市場需求由兩個基本要素組成,即人口和人均收入,是這兩者的乘積。人口增加與人均收入水平提高都可以擴大市場需求規模。在人均收入水平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市場需求的擴大就是人口規模的擴大,而人口是散布在一定的空間麵積上,因此供給規模擴大就意味著產品所覆蓋的地域麵積擴大和產品運輸距離的延長。工業化過程也是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的過程,由於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也可以擴大市場需求規模,所以若供給規模不變,產品運輸距離就會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縮短,當需求規模與供給規模在最短的空間距離內實現對稱的時候,產品的“勞動空間”消耗最少,也即運費最低。由此而言,都市圈層麵報酬遞增的來源,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供給規模與需求規模逐步趨於對稱所節省的運費。
供給與需求在都市圈層麵的空間對稱,主要是指製造業的產需。由於資源的天然稟賦條件不同,如農產品、能源、礦產品等並非每個都市圈都能自給自足,當然也可能是自給有餘,就需要通過區際與國際貿易來尋求平衡。但製造業則不同,如果可以通過貿易解決初級產品供應問題,每個都市圈都可以通過建立一套完整的製造業體係來基本滿足本都市圈內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例如發達國家目前人均乙烯消費約為30千克,則一個年產120萬噸乙烯的石化企業就可以滿足4000萬人的需求;如果人均鋼鐵消費為500千克,一個年產2500萬噸的大型聯合鋼鐵企業就可以滿足5000萬人的需求。而依托這些大型原材料企業的產出,就可以延伸出一係列與之相關的機械、電子和輕紡等等下遊產業鏈,因此圍繞著重工業中的這些大型裝置型工業,就會在特定區域內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製造業體係。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工業化不僅會導致產業在特定區域內的集聚,也會同時導致人口、收入與消費在特定區域內的集聚。在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居民對某種產品的消費需求都是相對穩定的;到工業化後期階段,由於居民對物質產品的消費基本上得到滿足,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就更加趨於穩定,此時人均收入雖然會繼續增加,但不會繼續顯著提高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所以,一套達到規模經濟要求的完整製造業體係,可以長期、穩定地與特定區域內人口的消費需求對稱,從理論上是成立的,而且也已經為日本都市圈的經濟發展實踐所證明。
正如前麵所指出的,西方經濟學在規模經濟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方麵的缺陷,主要是由於他們忽略了價值形成中的空間因素。傑出的西方經濟學家、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創始人馬歇爾第一次係統論述了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指出了決定規模經濟的三要素,並把規模經濟概念首次引入到國際貿易理論的分析框架中,但在馬歇爾建立的經濟模型裏卻沒有空間因素,因此交換就成了可以“瞬間”完成的事情,當然不用考慮運費問題。克魯格曼等人的“新貿易理論”繼承了新古典學派的思想,針對“二戰”後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作出了新的理論解釋,這是巨大的理論貢獻,但仍然是從供給一端研究規模經濟問題,仍然忽略了空間因素,難免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