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區劃及其區域政策調整研究---中國工程院課題組
一、理論和現實
(一)區劃釋義
區域是指人類從事各種經濟社會活動的一定的地域空間,是基於描述、分析、設計、規劃、建設、管理、協調或製定政策,而從整體考慮的同質地區。通常由一個以上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鎮群及其廣大鄉村地區組成。一般具有客觀性、層次性、開放性、多樣性、可度量性和不重疊性以及有限性,並可根據不同的特征劃分為自然區域、行政區域和經濟區域。
經濟區劃是從國情出發,根據社會勞動地域分工規律和區劃原則,按不同水平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經濟體係或地區生產綜合體,遵循發揮比較優勢、擴大區域市場和加強跨地區聯係及提高宏觀經濟效益的思路,對國民經濟在地域空間上進行總體戰略部署,是涉及自然、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文化、曆史、民族等諸多方麵的複雜係統工程。
當今世界的發展,一靠科技實力,二靠區域整體競爭力。區劃是任何大國都必須麵對的重大課題:一方麵,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眾多的人口,賦予大國以廣闊的發展空間、持續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麵,地區差異問題、地區資源利用效率問題、各地區發展中的矛盾與衝突以及眾多農業人口城市化等問題相互交織,使大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顯得更加複雜和曲折。區劃不當會影響人的居住和全麵發展,會影響區域協調發展,損害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意義更加重大,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僅關係到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國家“十一五”規劃把區域規劃放在重要位置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國經濟區劃的變革
建國以來,我國經濟區劃進行了四次大調整。
120世紀50~70年代
我國區域經濟基本布局框架是“沿海”和“內地”以及“三線地區”。其主要劃分依據是地理區位條件和國防考慮。區域發展戰略是:加速開發內地資源工業及其重工業和建立戰略防禦性經濟布局,強調自成體係和地區間均衡發展。
220世紀80年代
區域經濟布局框架由“六五”的“沿海”和“內陸”及其“少數民族地區”,演變到“七五”開始正式提出的“東、中、西三大地帶”及其“老少邊窮”地區。劃分依據是地理區位和經濟技術水平同時兼顧政治因素。發展戰略是:鼓勵地理區位及其開放條件較好的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強調效率優先和地區間優勢互補。
3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
推出了“七大經濟區”的概念,即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東北地區、中部五省地區和西北地區共七大跨省區市的經濟區域。劃分依據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經濟內在聯係,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為依托。發展戰略是:運用國家規劃和產業政策,指導各經濟區域選擇適合本地條件的發展重點和優勢產業,避免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化,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421世紀初
對“東、中、西”賦予了新的含義,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批重點發展區。如,在西部提出“三大經濟帶”;在中部提出“長江、隴海、京廣、京九、京哈等交通幹線沿線地區”;在東部則提出“環渤海、長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珠江三角洲等經濟區域”。劃分依據是:綜合考慮地理區位、經濟技術水平、市場開放和政治因素(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加強民族團結)。區域發展戰略是: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中部地區發展和提高東部地區發展水平。
上述經濟區劃大體上反映了當時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導向,也基本適應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要求,因而在指導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經過25餘年改革開放的發展曆程,過去的經濟區劃已完全不適應新的形勢,需要開拓創新,尤其需要突出功能性作用。
(三)經濟區劃的宏觀背景和支撐條件
1基本國情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規模和資源總量較大但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各方麵、各地區發展十分不平衡,工業化雖已取得重大進展但總體尚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典型,國際競爭力較弱,我國現在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
區域經濟是一個綜合的、複雜的經濟係統,其高效運行有賴於許多支撐條件及其組合結構。歸結起來主要分為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區位條件。區位即指經濟地理位置,是自然與經濟要素在空間上的組合,其中自然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條件。衡量區位條件優劣的主要標準是地區之間在空間聯係上的便利程度。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在自然地理上體現一個地區與某些經濟中心(消費中心)、海港、交通樞紐之間的距離及其聯係上的便利性;二是地緣政治上體現一個地區與其他地區以及與其鄰國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程度和信任關係。按區位條件可以分為沿海地區、內陸中心城市及其周圍地區、沿邊地區和邊遠山區(或沙漠)等四大類型區域,其所產生積極影響的程度依次降低。
(2)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地理環境指存在於人類活動周圍、幾乎對人類所有經濟社會活動都發生影響的生態環境係統。其差異是導致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差異的客觀基礎,如降水、氣溫、光照熱等要素往往成為某些農產品布局的決定性因素。在投入生產要素大體相當、生產組織水平和組織製度大體相同的情況下,地理環境條件的優劣情況往往決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自然環境要素,是人類社會演化和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也是社會財富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其中,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旅遊)景觀資源又是長時期影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自然資源。由於資源賦存的種類、數量、質量、組合、開采條件等方麵的不同,會影響甚至決定地區經濟結構的形成特點以及地區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效益。
(3)經濟基礎和產業結構。經濟基礎集中表現在五個方麵:一是綜合經濟實力和效益;二是市場化程度;三是居民總體生活質量和就業結構;四是產業結構;五是所有製結構。
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水平是影響區域發展最重要的現實支撐條件。區域產業結構的形成一方麵與區域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結構、地理區位條件、人力資源、科技資源情況密切相關,即生產力因素;另一方麵也與全國生產力布局要求和區域發展戰略及其政策密切相關,即生產關係因素。評價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劣與產業發展水平相關,尤其與支柱產業及其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具有高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