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2)(1 / 3)

五、功能區劃的基本方案

根據上述經濟區劃原則,同時綜合考慮到不同地區曆史因素、未來增長潛力和國家區域政策配套上的可操作性;並通過對各省、區、市進行上述七類指標體係的計算和評價結果,選擇各省區市特征最高的項作為其功能定位的主要指標依據。將全國劃分為下列兩個層次共六類功能區域。

第一層次的功能區劃(指主功能類型區)包括發展條件較好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地區、優化整合加快發展地區和國家重點開發地區。

第二層次的經濟區劃包括農牧業重點發展地區和生態環境重點保護與建設地區兩大類型。某些省區市在劃分上與第一層次區劃有重複,但是按照經濟區劃原則並且考慮到這些地區的特殊功能,故需要再次列為考慮第二層次經濟區劃。

(一)發展條件較好地區(主要分布在改革開放後發展領先的東部地區)

1定義

工業化水平居於我國前列、工業現代化發展勢能較大、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地區。

2規劃範圍

可有兩種做法:一是以省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二是突出能夠反映區域主要功能的重點發展區域來組織實施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和實現區域功能目標,將基本單元細化到地市一級行政區。以下同。

按第一種劃分,該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北京、天津、山東、福建8個省(直轄市)。

按第二種劃分,該地區包括其重點地區,即城鎮和人口密集區。主要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北京、天津、山東七省市加遼寧省的部分地市共49個地市。

另外,考慮到地理區位差異、產業特點、競爭力和聚集力以及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的進程等,又可以劃分出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京津及環渤海灣地區等三個重點功能地域。

3主要區域發展功能

繼續發揮其率先改革開放的優勢,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並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率先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大力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增強國際競爭力。經過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和知識逐步向中西部地區推廣,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輻射作用。

三個重點功能地區的發展特征如下。

(1)長江三角洲地區。全國最重要的重化工業和機械裝備製造工業基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集吸引外資、對外投資、貿易、物流、金融等多項功能的我國最大的外向型經濟綜合體;促進長江中上遊地區整體協調發展的推進器;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基地。

(2)珠江三角洲地區。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高外向度的輕紡加工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粵港澳大珠江三角洲”經濟綜合體的直接腹地;拉動珠江流域經濟共同發展的龍頭。

(3)京津及環渤海灣地區(還可以進一步細化為京津冀、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三個經濟區域)。全國最重要的以礦產資源加工、重型裝備製造和輕紡加工為主導的綜合型工業基地;我國最大規模的涉及金融、信息、對外投資貿易等領域的總部經濟中心;全國最重要的集科教文衛體等社會文化事業綜合發展區;推動我國“三北”地區共同富裕的對外交流窗口和綜合交通樞紐。

4區域發展戰略

加快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全麵建設成熟的市場經濟體製,全方位、高質量、高效益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繼續為全國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體製提供新鮮經驗和為全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支持和貢獻。

5區域規劃和統籌協調的重點任務

(1)提高共性短缺資源的利用效率。這一區域都在不同程度上麵臨著可建設用地和一次能源供需嚴重失衡的問題(環渤海灣地區還麵臨著嚴峻的淡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問題)。迫切需要合理調配和利用這些資源,率先實現集約型增長方式,促進全麵建設資源節約型生產結構和社會消費模式,成為循環經濟實驗示範區。

(2)協調區域性生態環境恢複和治理工作。這一地區人口和城鎮密集,與大江大湖和海洋相連,在經濟調整增長和人口大規模急劇集中的過程中已經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沿江、湖泊和近海地區自然生態破壞以及城鎮人居環境惡化等問題。雖然近些年來治理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是由於多種原因並未解決,而且越來越成為一個區域性重大問題。必須切實加大協調整治力度,嚴格監管和法製,以保證本區域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廣大居民生活安全。

(3)統籌建設不同目標的可達性經濟生活圈。這是發展現代化大都市經濟圈的基礎要求和基本保障條件。具體還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層次:一是建設形成以上海、北京、廣州、天津和南京、杭州、沈陽、青島、深圳等特大城市市區交通“1小時生活圈”;二是建設形成以上述城市為中心、連通郊縣和周邊其他城市的“3小時通勤圈”;三是建設形成便利快速聯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可進一步細化為京津冀、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三個重點經濟區域)的“24小時往返經濟圈”。

(4)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區域性主導產業集群及其配套經濟格局。關鍵是打破行政壁壘和市場分割局麵,利用當前世界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利時機,把優化配置企業資產和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與區內經濟整合和形成聯合整體優勢結合起來,打破地區、行業、部門和所有製界限,以資產為紐帶,通過參股、控股、兼並、聯營、組織專業化協作等各種形式發展企業聯合,形成若幹鋼鐵、汽車、石化、電子通訊、醫藥、化工等具有參與國際競爭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商貿集團,增強區域性主導產業競爭力,並發展成熟的區域統一市場(生產資料市場、資金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和產權市場),從協調機製和法規環境上保障相互開放和便利化自由流動,促進本地區主要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