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3)(1 / 3)

4.農業綜合開發區

是今後20年我國農業重點發展和開發的區域。(1)東北商品糧基地。是國家首要的糧食安全基地,優質水稻、大豆和玉米的主產區,糧食商品率達到50%以上。該區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由於長期以來土地重用輕養,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下降。農業生產規模與機械化優勢明顯,但因水利設施不足,旱澇災害頻發,嚴重影響到糧食生產的穩定性。

今後,應重點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嚴格控製地下水超量開采;推進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加大黑土地綜合整治力度,“藏糧於土”,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展具有區域資源優勢的畜禽養殖業、飼料工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生態循環經濟,著力提高東北農產品的品質與市場競爭力。

(2)黃淮海商品糧棉畜基地。是國家重要糧棉畜產品生產基地,全國優質小麥、玉米等大宗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及深加工中心。農業曆史悠久,土地開發利用程度高,耕地資源麵積大。但是區內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水土匹配條件差,旱澇、鹽堿化、風沙化問題十分嚴重。

充分發揮傳統農區耕地資源及其區位優勢,應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用水結構,發展節水高效農業;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鎮村用地整理,注重在農用地內涵挖潛;集中綜合治理旱澇鹽堿低產田,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強化龍頭企業帶動,著力建設國家優質型糧畜產業化深加工基地,加快規模化、市場化進程。

(3)黃土高原農業果業基地。是國家水土保持型設施農業果業生產與深加工基地。土地資源豐富,目前廣種薄收,水土流失是主要的障礙因素,其深層次的矛盾在於國家宏觀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與農民生活質量改善目的的長期錯位,導致“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發展。

從提高糧食自給率、緩減貧困和恢複生態環境的目標出發,黃土高原農業發展應采取治理和開發並重的方針,加大雨養節水和基本農田建設力度,根本扭轉農業生態係統惡性循環的局麵;按照因地製宜和市場導向原則,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經濟林果業、小雜糧生產和舍施養畜,促進農林牧綜合發展;在技術層麵上,重點突破旱作節水農業實用推廣技術,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整治技術以及天然降水高效利用與集水農業技術等。

(4)長江中遊平原商品糧油基地。是國家高產穩產的商品糧漁和優質“雙低”油菜基地。水土資源匹配較佳,光溫生產潛力巨大。長期以來,由於人為的圍湖造田和湖區的開發建設,帶來嚴重的“水患”問題,特別是洪澇及水體汙染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危害。

適應沿江經濟發展和建設國家糧油生產基地的要求,應高度重視基本農田的保護與防護,劃定國家糧食安全生產基地區;利用區內廣闊的水麵資源,大力發展高級漁業,建立糧油漁多元化農產品產業區;繼續推進良種工程,擴大優質油菜、水稻生產規模。在技術層麵,重點突破以水稻為主的農作物多元多熟製種植技術,水汙染防治和水產養殖集成化精養技術以及湖區洪澇災害綜合防治技術等。

(5)華南熱帶作物生產基地。該區水熱資源為全國之冠,農作物一年三熟,是我國甘蔗、香蕉、菠蘿、荔枝等熱帶作物主產區和橡膠的唯一適宜產區。同時,山多田少,人多地少,是全國人均耕地最少的地區之一,糧食不能自給。

農業發展應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優勢,開展多種經營,著重發展以熱作、林果和鮮活農產品為重點的高效特色農業,建成全國以橡膠、甘蔗為主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加大山區水土資源綜合開發力度,適度提高糧食自給率,擴大熱帶特色作物生產規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發揮沿海經濟區位優勢,推進“以工補農”和龍頭企業帶動的農業產業化創新模式。

(6)西部畜牧奶業基地。是國家最大的草地畜牧奶業產業化基地。蒙新和青藏是潛力巨大的草原畜牧區,長期以來處於草場自然利用、靠天養畜的狀態,改良草場和人工草場比例很小,草場載畜水平低下,近年來草地退化、沙漠化、鹽堿化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重視發揮西部草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實現草場資源高效利用和畜牧業持續發展。從根本上應促進兩大轉變:一是天然草地的功能應轉向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功能性轉變);二是傳統粗放的放牧方式轉向以人工飼草基地為基礎的現代化舍飼畜牧業先進方式(生產方式轉變)。注重天然草地的保育性改良,建設一批優質高產的人工草場,推廣現代化飼草、飼料生產、加工和貯存技術,提高草場綜合載畜能力。重點推進現代奶業標準化生產和育肥基地建設,發揮牧區與農區的互補優勢,繁育結合,以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畜牧業及其加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生態建設重點類型區

保護自然生態係統及生物多樣性、重視自然環境的支撐能力和生態係統的承受能力,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根據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基本思路,以我國生態地理區域係統為基礎,針對我國重大的生態問題,進行生態建設重點功能區域的劃分。劃分原則如下。

其一,區域生態係統已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業已直接影響到其本身及周邊地區的發展的,需要采取強有力的幹預措施,協調當地環境與發展的關係。

其二,區域生態係統質量開始下降,土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而這些區域的生態係統對周邊區域的發展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需要采取措施加強保護。

據此,將生態建設重點功能區劃分為兩類:一是生態係統保育類,包括森林生態係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荒漠生態係統保育、濕地生態係統保育、幹旱河穀生態係統保育等四種區域類型;二是生態係統恢複與重建類,包括沙漠化和石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等兩種區域類型。

1.森林生態係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育類型

我國森林資源的總量少,覆蓋率低,破壞嚴重。人均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量的1/6左右。應加強對森林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提高森林的資源價值,更好地發揮森林的生態作用。

(1)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係統保育類型區。麵積20萬多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高,但組成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大規模的林木開采和嚴重的林火災害,使森林的生態功能遭到破壞,水源涵養能力下降,土壤侵蝕加重,野生動物喪失生存環境。應對森林生態係統進行重點保育,禁止任何非保護性采伐作業,及時撫育、優化、改造、更新,提高生產力;加強木材的綜合利用和深加工;發展可飼、食用、藥用植物和人工飼養野生動物等替代產業和第三產業。

(2)長白山森林生態係統保育類型區。麵積6萬多平方公裏,區內有溫帶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態係統,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的采伐基地。嚴重的超采和滯後的撫育使林木質量下降、總量減少,喪失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生態功能減弱,水土流失加劇,旱澇災害較頻繁。應全麵禁止林木采伐、重點撫育,在天然更新的基礎上選擇優質、速生樹種,加強人工更新,調整區域產業結構,緩解對森林需求的壓力。

(3)川滇森林生態係統多樣性保育類型區。麵積近24萬平方公裏。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多種珍稀動物的聚集區和基因庫。人口集聚、長期開發和落後的耕作方式使其生態係統受到嚴重破壞,大量物種消亡和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同時,外來物種入侵問題日趨嚴重。應加強自然保護的管理,建立封閉與開放相結合的管理保護模式,使珍貴的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得以保持。(4)秦巴生物多樣性保育類型區。包括秦嶺、大巴山、神農架等亞熱帶北部和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帶,生物多樣性豐富,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分布區。由於自然變化與人類活動對森林的破壞,生態係統趨於惡化,水土流失和泥石流頻發。適度開發水能資源、減少林木采伐、發展林果生產、保護野生物種資源是主要的保育措施。

(5)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生態係統保育類型區。麵積6萬多平方公裏。主要以分布在海拔900~2500米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山高穀深,人跡罕至,天然植被仍處於原始狀態,保存完好,對生態係統保育和森林資源保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