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1 / 3)

我國空間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研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地區研究所課題組

經濟空間指的是經濟現象和經濟變量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以分布的位置、狀態、規模和相互作用為特征的存在形式和客觀實體,它反映了以地理空間為載體的經濟事物的區位關係和空間組織形態。經濟空間結構,其最基本的含義應是人類經濟活動作用於一定區域範圍所形成的組織形態,換言之,就是經濟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狀態及其變動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但在空間結構和空間開發秩序方麵出現了不少問題,影響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因此,係統分析當前我國空間結構及空間開發秩序方麵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今後調整的思路以及“十一五”時期空間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對於進一步推進空間結構優化、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目前我國空間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的地形、地貌、資源、環境等自然條件各不相同,經濟、社會、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差異顯著,這一切都決定了我國空間結構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也是目前我國空間結構存在一係列突出問題的基本背景。

(一)人口和經濟活動的分布與資源的分布存在明顯的空間錯位

由於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土地、水分、熱量等自然條件的差異,導致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聚出現了較大的空間差異,基本形成由東向西遞減的空間格局。從人口的空間分布看,東部地區占41%左右,中部地區占36%左右,西部地區占23%左右,人口的這種空間分布格局自改革開放至今基本保持穩定。從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看,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並且這種趨勢日益顯著。目前,土地麵積占全國14%的東部地區創造了約占全國60%的GDP,這一比重比建國初期提高了約9個百分點。

但是,擴大生產、發展經濟所需要的重要資源卻與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存在明顯的錯位,提高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本,成為影響我國空間結構調整的基本現實。東部地區除鐵礦資源外,其他礦產資源占全國的份額均在35%以下;中部地區除鐵礦資源外,其他資源占全國的比重都高於其人口和經濟總量所占全國的比重;西部地區大多數主要礦產資源占全國比重均高於其人口和經濟總量所占全國比重。另外,我國資源結構和種類的空間分布和組合很不均衡,不利於資源的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方麵,北方地區擁有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全國90%的煤、60%的鐵、99%的石油集中分布在該地區,但19%的水資源擁有量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尤其在西北地區,能源、礦產、有色金屬資源十分豐富,但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受到了該地區嚴重短缺的水資源的製約。南方地區盡管有豐富的水資源,能夠為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便利的條件,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也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礦產品,但礦產資源的儲存量卻十分貧乏。

(二)生態退化和環境汙染問題日趨嚴重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地過於追求粗放型、速度型、規模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引發了嚴重的生態退化和環境汙染問題,成為我國空間結構調整的嚴重障礙,也是製約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不利因素。生態退化問題主要體現在森林和草場資源的破壞、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嚴重、生物多樣性遭受威脅等方麵。由於農業耕種、工業生產、旅遊景區建設等項目占用大量林地,導致森林資源急劇減少。僅1989~1993年森林資源清查期間,毀林開荒和建設用地占用的有林地就達200萬公頃,平均每年40萬公頃;不合理的人為采伐、亂砍濫伐、森林火災和病蟲害使有林地轉為無林地、疏林地、灌木地麵積達756萬公頃,平均每年151萬公頃。我國的草地退化問題也相當突出,由於長期亂采濫挖、土地鹽堿化、超載過牧等不合理的草地資源利用方式,導致草地麵積減少和草地質量下降。據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十省區的不完全統計,近二十年被開墾的草地達680萬公頃,而全國每年損失的草地達到200萬公頃,考慮到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地每年增加的133萬公頃草地,實際上每年淨減少草地70萬公頃。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生態退化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據1999年遙感普查,我國水土流失麵積達355.56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37.42%。盡管政府近三十年來堅持開展水土保持工作,但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控製,麵上在擴大,全國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麵積1萬平方公裏,表層土流失量達50億噸以上,損失的氮、磷、鉀養分相當於4000多萬噸的化肥。長期以來的過度開墾和放牧造成的植被破壞,使得水土流失日趨嚴重,也造成了中國北方幹旱、半幹旱地區沙漠化土地的不斷增加。我國共有沙漠化土地262.2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27.3%。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65億美元,占全球荒漠化經濟損失的15%。根據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的資料,我國20世紀50~70年代,平均每年新增沙漠化土地麵積1560平方公裏,20世紀70~80年代增加到2100平方公裏。目前,荒漠化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裏的速度發展,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麵積。

另外,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增大了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需求,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正麵臨著嚴重的威脅。中國大約有398種脊椎動物瀕危,占中國脊椎動物總種數的7.7%。據調查估計,中國動植物種類中已有總物種數的15%~20%受到威脅,高於世界10%~15%的水平。高等植物中瀕危和受到威脅的高達4000~5000種,占總種數的15%~20%。

環境汙染問題主要表現為水、大氣和固體廢棄物的汙染日趨加重。我國的水域汙染主要表現在七大水係的水質差、淡水湖泊富營養化、近海水域水質惡化等方麵,而且地下水和地表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七大水係中,淮河、海河、遼河和鬆花江水係汙染嚴重。我國的大氣汙染總體上呈現煙煤型汙染的特征,主要汙染物為總懸浮顆粒物和二氧化硫。固體廢棄物的汙染包括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的數量迅速增加。

(三)地區間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差距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區間差距呈日益擴大的趨勢,已經成為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重要製約因素。從東西部差距來看,自1952年以來,東西部差距一直呈擴大趨勢。1952年,人均GDP沿海為133元,內地為93元,沿海與內地的絕對差為40元,相對差為43.01%。1978年,人均GDP沿海、內地分別為457元和286元,沿海與內地的絕對差為171元,相對差為59.79%。2001年,人均GDP東部為12070元,西部為4942元,東部與西部的絕對差為7128元,相對差為144.23%。如果按兩分法,將沿海地區作為東部,內地作為西部,2003年沿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5246元,內地為7126元,東西部的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分別為8120元和113.95%。2003年與1978年相比,人均GDP絕對差距擴大了近8000元,相對差距擴大了5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