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2)(1 / 3)

1.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泛珠三角”)

以廣州、香港、廈門等城市為中心,包括廣東省,福建省,海南省,廣西區,湖南省的郴州、衡陽、永州、株洲、湘潭、邵陽、婁底、長沙、懷化、湘西、益陽等11個市,江西省的贛州、吉安、萍鄉、宜春、新餘等5個市,香港,澳門和台灣。

2.泛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泛長三角”)

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為中心,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的南昌、景德鎮、鷹潭、撫州、上饒等5個市。

3.泛渤海灣經濟區

以北京、天津、青島等城市為中心,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的太原、大同、忻州、朔州、晉中、陽泉、臨汾、長治、晉城、呂梁等10個地市,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包頭、烏海、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蘭察布、錫林郭勒等7個盟市。

4.泛東北經濟區

以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為中心,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的呼倫貝爾、通遼、興安、赤峰等4個盟市。

5.中原經濟區

以武漢、鄭州為中心,包括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的嶽陽市、張家界、常德,江西省的九江市。

6.西南經濟區

以重慶、成都、貴陽、昆明等城市為中心,包括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除迪慶、怒江以外的地區,四川省除甘孜、阿壩、涼山以外的地區,陝西省的漢中、安康市。

7.陝甘寧青經濟區

以西安、蘭州市為中心,包括陝西省除漢中、安康以外的其他地區,甘肅省除酒泉、張掖、金昌、武威、嘉峪關、甘南以外的其他地區,寧夏區,青海省的西寧市、海東地區,山西省的運城市。

8.西部特色生態經濟區

考慮到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新疆及其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比較低,今後這個區域除綠洲地區發展當地特色農牧業和在城市進行當地資源的加工外,總體上要加強保護。我們根據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60人以下)和經濟密度(每平方公裏30萬元以下)兩項指標,確定了青藏高原周邊地區和新疆周邊地區的特色生態經濟區的地級行政區,主要包括青海省除西寧、海東外的其他地區,甘肅省的酒泉、張掖、金昌、武威、嘉峪關、甘南,內蒙古的阿拉善,四川省的甘孜、阿壩、涼山,雲南省的迪慶、怒江。在特色生態經濟區中實施的重大項目,應主要從生態、政治、國防角度考慮,經濟回報不能作為主要依據。重要增長潛力地區是經濟發展基礎條件較好、未來較長時期內發展潛力最大、能夠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由於我國各地區發展條件的差異性(如地形條件等)以及可利用的建設用地不多的現實情況,在未來的生產力布局中不得不考慮采取人口集中化、經濟活動集聚化戰略,即選擇重要增長潛力地區作為未來人類經濟活動的重點區域,以逐步調整我國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格局,實現區域間的協調發展。重要增長潛力地區必須以經濟高增長地區為核心。經濟高增長地區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人口密度與城鎮密度相對較高;必須至少具備一個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特大中心城市;發展條件較好,戰略性資源如土地、水資源等不嚴重缺乏,至少這些資源不會成為今後經濟發展的“瓶頸”。對於這樣的地區,政府在未來必須重點關注,正確引導,促進經濟快速增長。根據我們的測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山東半島、閩東南、遼中南、成渝、武鄂黃九地區、中原九大地區是支撐我國發展的經濟高增長地區。

對於重要增長潛力地區,規劃重點是培育與發展。培育是指主要依靠政府培育重要增長潛力地區成長的基礎要素,幫助重要增長潛力地區克服市場劣勢,培育市場自我發展能力,最終獲得平等進行市場競爭的能力。發展是指以市場為導向,構建成熟的一體化市場,如區域一體化的資本市場、消費品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產權市場、旅遊市場,構築重要增長潛力地區內的產業集群,實現資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通過區域內以交通為核心的基礎設施網絡的構築,引導城鄉建設、產業布局和要素流動。

1.滬蘇浙地區

滬蘇浙地區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核心區。由於該地區核心區——“長三角”與邊緣區(蘇北地區、浙中、浙西南地區)有較大的發展差距、區內經濟發展不協調以及各種生產要素流動不順暢的問題,因此未來該地區的發展重點是繼續強化上海對本區域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都市連綿區的形成,加強政府對區域發展的宏觀調控能力,把該地區培養成我國新興產業的“孵化器”和對外開放的基地。

2.京津冀地區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工業密集區、重工業與新興產業基地,但同時也麵臨著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環境汙染惡化、區域協調嚴重不力等問題。未來的發展重點是加強區域內城市的協作與分工,特別是明確天津與北京的定位與區域分工;規劃建設跨行政區的各種基礎設施;繼續強化重工業與新興產業基地的功能。

3.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國防工業和商品糧基地,已經形成了比較雄厚的工業基礎。但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由於國有企業改革的滯後,經濟活力不足,明顯存在經濟結構老化等問題,未來的工作重點是不斷轉變觀念,加強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大力推進市場化進程,加快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繼續強化其在我國的重工業地位。

4.“珠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包括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門及肇慶、惠州共九市。總麵積為28542平方公裏,約為全國的3%。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最為發達、人口與經濟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該地區初步形成了以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為主的珠江東岸電子資訊產業走廊,以傳統的電氣機械、鋼鐵、紡織、建材為主的珠江中部產業帶以及以家庭耐用與非耐用消費品、五金製品為主的珠江西部產業帶,都市連綿區基本成型。但同時也存在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環境惡化、城市發展空間受限以及區域協調不力等問題。因此未來的發展重點是加強“珠三角”與外圍地區的聯係、拓展腹地,強化“珠三角”在我國華南經濟圈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強區域內各城市間的協調以及與香港、澳門的融合,繼續強化廣州與香港雙核心的作用;進一步推進市場化進程,著力於產業環境的培育,延長產業鏈,提升區域的綜合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