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起協調空間開發秩序的全國區域經濟的基本框架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即開始實施所謂“T”形空間布局戰略,即以沿海地區和長江幹流地區為重點的地區傾斜發展戰略;稍後發展為所謂的“π”形空間布局戰略,即在“T”形布局框架的基礎上,將隴海線沿線地區作為另一條重點開發軸線,形成“π”形空間開發結構。
根據三大地帶的梯度開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戰略的要求,考慮到我國人口和城鎮布局的基本特點,“十一五”時期,可以在“π”形布局框架的基礎上,增加一條南北走向的重點軸線,即京廣線(包括京九線)、京哈線沿線地區,構建“開”字形國民經濟發展總體布局的基本主幹框架。
1.仍然以沿海為我國區域經濟的重心和主軸
沿海地帶要繼續在我國區域經濟中起“龍頭”的作用,率先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該地區要繼續貫徹全麵對外開放的戰略,以技術為導向,以結構的協調化、高度化為目標,跟蹤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以及國內區域分工位於最高技術梯度的要求,更大幅度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注入新的活力,創造新的比較優勢,攀登新台階,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市場競爭能力,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經濟事務作出更大的貢獻。在繼續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的同時,還要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戰略,以更好地參與到全球產業價值鏈中去,為解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而引發的一些重大關鍵性資源(如石油等)日益短缺所帶來的問題早作準備。
2.繼續促進長江幹流地區經濟的騰飛
長江是我國的黃金水道,長江幹流地區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沿江地區是溝通我國東、西、南、北經濟聯係的紐帶和橋梁,具有廣闊的腹地和國內市場。要以上海世界博覽會、浦東開發開放和三峽工程建設為契機,以上海為“龍頭”,推動長江幹流產業帶的建設和發展。目前,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為中心,聯結周圍60多個地、市的四大經濟協作區的形成,沿江23座城市開發區和各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發展,已使長江上下遊連為一體,初步形成了一條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的長江幹流經濟走廊。
3.努力促進我國中部地區經濟的崛起
加緊建設京廣線(京九線)、京哈線沿線城市和地區。京廣線(京九線)、京哈線覆蓋了我國整個中部地區,同時也連接了環渤海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承東啟西、聯南貫北的重要樞紐地區。區內老工業基地眾多,重化工業比重高,設備製造業體係龐大,亟待全麵振興;農業生產條件良好,尤其是糧食生產基地(包括東北地區的大豆和玉米基地、華北地區的小麥基地以及江漢平原上的稻米基地等)舉足輕重,是目前我國主要的糧食和飼料大量輸出的地區;沿線地區地勢相對平坦、自然資源豐富、腹地條件優越、人口和城鎮稠密,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巨大的增長潛力和較高的經濟效益。
今後,要以全麵振興老工業基地和加速城市化進程為契機,加大思想觀念轉變的力度,全力推進體製創新,以市場化促進包括所有製在內的一係列經濟結構的調整;繼續優先發展重化工業,努力加快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和機械化的步伐,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恢複東北地區工業在全國工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促進以武漢為中心的江漢平原製造業基地和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發展;做好長株潭城市群的規劃和建設工作,進一步促進生產要素向該地區集中,提高湖南優勢地區的經濟實力和輻射能力。
4.繼續加大黃河上中遊優勢能礦資源的開發力度
應以京津冀地區為依托,以黃河及隴海、蘭新鐵路為紐帶,進一步大規模地開發黃河中上遊的優勢能礦資源。重點建設內蒙古西部鄂爾多斯高原的以煤炭、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陝西榆林地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繼續完成黃河中上遊梯級水電站的開發與建設。在加大水火電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西電東送”北通道的建設。
5.加快西南重化工業帶的建設
以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契機,以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和澳門)、閩東南三角洲、海南及北部灣為窗口,以西江航道和南防、南昆等鐵路線為紐帶,打通出海口,深化川雲貴桂優勢資源的開發,將其建成我國另一個大型綜合性的能源重化工業帶。
6.進一步完善沿邊對外開放的政策,促進南北邊疆地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