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東北三省農民收入問題分析
東北地區土地資源豐富,耕地麵積占全國的137%,人均耕地麵積是全國的17倍,由鬆嫩、遼河和三江平原組成的東北大平原,約占全國平原麵積的1/3,具有發展農業經濟的良好條件。然而,20世紀90年代,東北三省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一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進入“十五”時期後,東北地區扭轉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局麵,但三省農民收入水平與經濟發達地區差距仍呈擴大的態勢,在全國的位次逐步後移,並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1995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之比,遼寧為21∶1,吉林為18∶1,黑龍江為19∶1;到2003年,遼寧為25∶1,吉林為28∶1,黑龍江為27∶1。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已成為影響東北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製約因素。
東北地區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相對緩慢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農民收入結構變動緩慢。農民家庭純收入主要由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個部分組成,其中,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1995~2003年,全國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家庭經營收入所占比重由714%下降到588%,下降了126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由224%提高到35%,提高了126個百分點,這種收入結構變動特征在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2003年,工資性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比重,江蘇為516%,浙江為477%。但是,東北地區農民收入結構變動則比較緩慢,遼寧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為36%,隻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個百分點,吉林和黑龍江則僅僅為168%和157%。第二,傳統農業對農民收入的邊際貢獻率下降。由於家庭經營收入平均占東北三省農民總收入的70%以上,因此,家庭經營收入的增長速度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1995~2003年,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增長速度遼寧為49%,吉林為57%,黑龍江為3%。從全國範圍來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家庭經營收入增長緩慢不是個別地區的個別現象。1995~2003年,全國農民來自家庭經營的收入年均增長4%,遠低於工資性收入127%的增長速度。由於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主要來源於傳統的農林牧漁業(2003年占全國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78%),因此,農產品需求規模的增長直接製約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由1995年的0501下降到2003年的0371,同期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由0586下降到0456,消費結構的變動趨勢決定了主要依靠傳統農業為基礎的家庭經營模式對提高農民收入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三,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速度緩慢。從東北三省勞動力配置結構的總體變化看,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速度不夠快。“八五”時期是東北三省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速度較快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配置在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遼寧減少了42%,吉林減少了3%,黑龍江減少了39%。但是進入“九五”時期後,東北老工業基地衰退的影響不僅直接造成城市經濟增長乏力,而且使城市對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也明顯趨弱。非農產業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前提,東北三省工業的增長在1995年後呈下滑趨勢,以致對勞動力的需求呈現遞減甚至絕對減少的狀態,城市勞動力失業率上升,同時也導致近10年來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放慢。“九五”和“十五”前期,遼寧和黑龍江兩省配置在傳統農業中的勞動力比重分別僅下降了1個百分點。到2003年,在傳統農業中的農村勞動力所占比重,遼寧為664%,吉林和黑龍江兩省分別高達776%和803%。
以上分析表明,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在20世紀90年代後放慢,是製約東北三省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原因。隨著消費結構升級以及農產品買方市場的形成,主要依靠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家庭經營模式對提高農民收入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是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途徑。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促進工業複蘇,不僅有助於城市經濟的增長,而且也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創造需求條件。同時,應深化城鄉管理體製改革,提高農村教育水平,消除勞動力自由流動的製度壁壘和由於農村勞動力自身素質低所形成的流動性障礙,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必然要受到生產要素供給條件製約,由於資本和土地供給短缺,勞動力供給過剩,東北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既不可能在短期內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規模地吸納到城市,也不可能小城鎮遍地開花。東北三省應發揮城市眾多的優勢,通過振興工業和發展第三產業使人口主要向城市集中,而不能依靠行政力量推動小城鎮建設去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同時,依托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適度發展小城鎮,走發展城市經濟和發展小城鎮相結合的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為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創造條件。然而,實現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從而縮小城鄉差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短期內,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提高農產品質量,搞好農副產品深加工,開辟新的農產品市場,仍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一些農業產業化搞得比較好的地區的經驗表明,改進傳統農業生產的組織,使生產規模化、服務一體化、產品標準化和銷售網絡化,在很大程度上會增加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民來自於經營傳統農業的收入的水平。政府應圍繞農業產業化創造一係列製度安排、優惠政策和財政支持,通過推動農業產業化,逐步改變城鄉生產方式的差別,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收入。
七、發展臨港產業和港口經濟,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麵提升和優化第二產業,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要完成這項任務必須在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對老工業基地的存量資產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優化配置,充分尊重產業集群和技術集群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建設沿海經濟帶和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從而從改革和對外開放兩個方麵帶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