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資源型城市接續產業研究---東北師範大學課題組
資源型城市是隨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的開發而興起,並以資源開發為主導產業的城市。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自有其經濟規律。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是產業與產業結構發展的必然規律。在工業化過程中,許多工業資源富集地區均首先起步,發展資源型工業,為工業化提供能源、原材料,當能源和工業原材料逐漸枯竭的時候,產業結構需不斷調整、轉型,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求,這是許多國家都經曆的過程。
實現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我國,雖然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數量和分布還構不成一個普遍的問題和危機,但是我國以往的經濟體製和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資源而實現的工業化道路,使得我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有著特殊的曆史背景和製度背景。未來,我國的重化工業趨勢更加明顯,即使在技術進步條件下,國內資源的消耗強度隻會增加而不會減少,新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會相繼出現。
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在全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居於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東北資源型城市在其發展的不同時期,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資源型城市已經成為東北地區城市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資源的衰減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資源型城市其生存與發展不僅麵臨新挑戰,而且直接關係到城市體係乃至區域的持續發展大局。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轉型不僅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重要內容,也是理論界最緊迫的研究課題,東北資源型城市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我國資源型城市中具有典型性。因此,研究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資源型城市持續發展問題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特定背景下發展模式選擇與現狀特征
(一)東北資源型經濟結構的形成
20世紀以來,東北地區的資源成為帝國主義掠奪的對象。日本侵占東北後,出於戰爭的需要,在東北地區進行了工礦城鎮和鐵路的建設,這使東北地區在開發自然資源和工礦業方麵具備了相當優越的條件。曆史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決定了新中國不可避免地要實踐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模式,隻有依靠有計劃地集中使用資源才能克服資源短缺對工業化的障礙。當時東北地區是新中國重工業基礎最好的地區,東北地區擁有的礦物和其他自然資源是20世紀中葉及其以後我國工業化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獲得了特別密集的資源投入,推進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
東北的豐富資源,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基礎。東北地區的礦業城市、林業城市的建設,促進了區域資源的開發,成為區域開發的重要基地,在當時的背景下這些資源型城市也必然成為全國工業化的原料供應基地。應當說,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和資源型經濟結構的形成,與區域的開發和國家工業化是同步推進的,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必然要求。而這種資源型經濟結構模式的固有弊端,就成為當前資源型城市各種問題的主要根源。
(二)現狀特征
1.資源型城市比重大
在全國118座資源型城市中,東北地區合計36座;60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中,東北就有25個,類型齊全,包括赤峰、滿洲裏、霍林郭勒、撫順、阜新、鐵法、北票、遼源、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本溪、大慶、盤錦、牙克石、根河、阿爾山、敦化、琿春、鬆原、白山、和龍、伊春、鐵力。此外還有眾多的資源型縣區級城鎮及礦區鎮。
2.資源型城市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為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曆史性的重大貢獻。資源型城市作為工業經濟時代的代表,為工業化的最終完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質、資金和人才。資源型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改善了部分地區區域經濟布局,對區域經濟發展發揮著巨大的帶動作用,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資源密集型產業是東北地區國民經濟的基礎
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資源的基礎之上的,原材料和資源型工業在全區工業總產值中占有較大比重。2001年,東北三省重工業中的采掘業和原料工業產值之和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1.93%。其中,黑龍江省所占比重最高,為67.46%;其次為遼寧省,達到51.79%;最低為吉林省,比重也達到32.40%。資源型工業能否穩定發展直接影響東北地區的工業能否保持持續的增長能力,關係到絕大多數工業行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4.資源型工業從業人員多
資源型工業容納勞動力的能力比較大,在東北地區特別明顯。2001年,黑龍江省采掘工業和原料工業從業人員占工業從業人員總數的57.27%。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問題性質不僅是經濟發展問題,更主要的是社會問題。
二、麵臨的主要問題
長時期以來,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一直把主要力量用在資源的開發、加工上,以促進國家發展原材料、能源生產,支撐國民經濟運行,促進加工製造業的發展。但是由於種種曆史原因,其他產業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造成地方財力空虛,城市欠賬較多,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較慢。另外,由於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其他產業發展不快,難以解決就業以及與此相關的一係列問題。
(一)一些城市主導資源枯竭,城市經濟發展滯緩
資源性產業的生命周期嚴格地受資源儲量限製。隨著資源的開發,儲量和產量會日漸減少,開發成本將不斷上升,同時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需求也會逐漸發生轉變,因此,資源性產業也必將經曆一個由興盛、穩定到衰退的發展曆程。
東北地區是以耗竭大量自然資源為代價的外延型經濟發展典型地區。經過近百年來的開發,區域原始林消耗殆盡,森林質量嚴重下降,礦產資源趨於枯竭。近年來,由於可采資源日益減少,資源開采難度越來越大,缺乏足夠彈性的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日益顯示出其不合理性。尤其是吉林省和遼寧省的大部分煤礦,近乎同步進入資源開采後期,主導資源的枯竭導致城市經濟發展滯緩,城市麵臨一係列的經濟與社會問題。
(二)經濟結構滯重,城市增長方式粗放
長期以來,東北資源型城市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了城市經濟結構偏重,城市輕重工業的比例關係不合理,農、輕、重比例關係不協調,其產業結構一般是能源、原材料的超重型結構。而在重工業中,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比重過大,加工工業比重很小(表1)。從而,使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產力的合理配置受到嚴重製約,這在礦業城市中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