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3)(1 / 3)

六、重點工程及政策措施建議

為和“十一五”期間“南水北調”工程、大江大河分蓄洪區等重大工程建設相銜接,適應未來我國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麵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建議“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以下十項重點工程。

(一)十項重點工程建議

1.食物安全保障工程

通過食物安全保障的基地工程、檢測工程、網絡工程建設,建立起充分的食物數量供給係統、可靠的食物質量保證係統和快捷的食物安全應急反應係統,形成全國性、係統性、持續性食物安全保障基礎。主要包括糧食、蔬菜的基本生產基地建設,飼草、飼料和畜產品基本生產基地建設,海洋食物捕撈與水產品養殖基本基地建設,食物流通骨幹市場網絡設施建設。在食物質量安全保障上建設食物質量監督檢驗機構與設施,開展食物市場的快速檢測設備與技術示範,開發與應用市場產品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在食物持續性安全保障上建設食物安全預警與信息共享係統和食物安全預警與技術研究中心。

2.1.07億公頃(16億畝)基本農田建設工程

確保1.07億公頃(16億畝)基本農田這一中華民族生存的基本安全線。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的專項製度與法規,禁止在基本農田種樹、發展林果業、挖塘養魚等,更嚴格控製非農占用;國家加大投資力度,把低產田改造成中、高產田,達到基本農田占、補平衡,資金來源主要從非農占地中收取,並依靠國家對大型水利工程與節水工程的投資;做好土地整理與複墾工作。同時,開展全國或重點農業區農耕地土壤質量的本底調查,建立土壤質量安全監測網絡,搞好高標準糧田建設,為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安全生產提供保障。

3.高效、節水、防汙農業體係建設工程

在黃淮海平原地區率先實現把灌溉用水率從目前的45%提高到65%。要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節水灌溉技術以改進地麵灌溉技術為主,有條件地發展噴灌和微灌,建設重點放在渠灌區,北方地區實行井渠結合的灌溉方式;加強農藝節水技術研究和應用,提高用水效率;加強旱地農業建設,充分利用降水資源和開發其他小水源,積極推廣雨水集蓄利用等旱地節水工程技術;依靠科技進步,采取常規技術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關鍵是加強灌溉管理。在黃淮海地區率先實施此項工程。

4.優質高產農作物種子建設工程

2010年我國種業總體實力應躋身世界十強,種業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領域保持世界先進水平。主要包括農、牧、漁業種質資源的收集、引進、保護和開發體係建設;農、牧、漁業良種研發中心的建設、完善和提高;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良種生產(繁育)基地建設;良種測試檢驗中心建設;現代種業管理體係建設。爭取到2015年在國際200億~300億美元種子市場中占有5%~10%的份額。

5.人工林木材增值加工和高效利用示範工程

在林業六大生態工程的基礎上,以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基地工程為依托,研究開發我國人工林木(竹)材資源的多層次高效和增值加工利用技術,提高我國林產品的自給能力,增強其國際市場競爭力。加快形成以森林資源培育為基礎、以精深加工為帶動、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的林業產業發展新格局,起到示範作用。工程範圍為:①東北基地,振興東北老林區的經濟;②華北基地,滿足京津唐高速發展需求;③華東基地,針對出口和太平洋周邊地區;④華南基地,輻射港澳台,增加技術後勁;⑤西部基地,在人工林麵積較多的西南和西北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

6.現代海洋漁業體係建設工程

重點建設一批工業園區性質的苗種場,形成苗種基地;加速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促進漁業資源的恢複;進一步加快中心漁港建設,培植漁港鄉鎮經濟;全麵推行健康、安全養殖的操作規範,在重點縣和示範基地實現“從魚苗到出口”全過程的質量控製與監督;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海洋自然保護區,加強近海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修複和治理,重點是渤海、舟山海域、閩南海域、南海北部淺海等生態環境的恢複與保護;建設一批海洋生態監測站,開展海洋生態保護及開發利用示範工程建設;加快海洋產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將遠洋漁業納入國家對外援助項目,拉長我國漁業的產業鏈,積極參與國際分工。

7.農產品加工重大關鍵技術及加工裝備開發工程

全麵提升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加工裝備水平,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主要實施糧油產品深加工增值及加工裝備開發工程、果蔬產品深加工增值及加工裝備開發工程、畜產品深加工增值及加工裝備開發工程、西部特色農產品加工增值技術產業化及加工裝備開發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