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1)(1 / 3)

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與對策---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

“三農”問題是關係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由於長期實行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差距大,並積累了諸多難以解決的深層次矛盾,“三農”問題也因此而凸顯出來,成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將“三農”問題納入整個經濟社會係統進行係統研究,分析了“三農”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的難度,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加快解決“三農”問題的路徑和措施。

一、中國的“三農”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的難度

(一)“三農”問題的嚴重性

“三農”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有一個共同的“弱”字,即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村是弱勢地域。國外有人描述,“中國的城市像歐洲,中國的農村像非洲”。中國農村未必像非洲,但用兩個極端來比喻中國的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之大則是成立的。以城鄉居民生活消費差距為例,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2185元,比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7182元少4997元,僅為城鎮居民的30%。

“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又取決於農民收入水平。說“三農”問題嚴重,最突出的表現是農民收入水平太低,它不僅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值差距較大,還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差距。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由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後期的2.5∶1,擴大到2004年的3.2∶1。同時,城市居民在住房、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和教育等方麵享有國家的補貼,而農民純收入按照現行統計口徑,還包括要交納的稅費,以及用作生產資料的投入,把這些因素計算在內,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差距約為(5~6)∶1。②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差距大,1978~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加至2936元,即增加了2802.4元;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至9422元,即增加了9078.6元,這使得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額由1978年的209.8元擴大到2004年的6485.7元,擴大了29.9倍。

實際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上述情況還要嚴重。這是因為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掩蓋了更為嚴峻的事實。據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市)6.8萬個農戶的抽樣調查,按照農戶人均收入水平進行5等分分組(每組各占總戶數的20%),2003年低收入組農戶的收入人均僅有866元,不及當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的1/3,比1993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還低56元,即落後全國平均水平10年;高低收入組農戶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1997年高低收入組農戶的收入差距為4.3∶1,到2003年擴大為7.3∶1。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對340多個村、20082戶農民調查,62.6%的農戶人均純收入低於全部調查樣本的平均水平;對4個省農村固定觀察點的數據分析,農村20%的人擁有43.3%的財富,1%的人擁有9.6%的財富。換言之,農村居民中的低收入階層的收入與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比我們認識到的還要嚴重。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有繼續擴大的可能。這一結論主要從以下三方麵得出。一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和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拉大。農業與非農業人均創造的GDP,由1990年的1∶3.9擴大到2001年的1∶5.2。在步入新型工業化道路之後,工業的科技含量增加,信息化進程加快,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擴大的可能性存在。二是西蒙?庫茲涅茨1954年提出的“倒‘U’形假說”,即經濟發展在由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提升的過程中具有擴大差距的作用,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差距會縮小。日本經濟學家速佑次郎根據西蒙?庫茲涅茨假說,利用1990年的人均GNP數據和19個國家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基尼係數資料,繪製了收入分配的倒“U”形曲線,並通過計算得出倒“U”形曲線的頂部為人均GNP2000~3000美元,最高點為2700美元。2004年我國人均GDP為1275美元,正處在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提升的過程中,距離人均GNP700美元還有很大差距。根據西蒙?庫茲涅茨的“倒‘U’形假說”及日本經濟學家速佑次郎根據西蒙?庫茲涅茨假說繪製的收入分配的倒“U”形曲線推斷,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尤其是我國農業生產條件總體不好,非農業人口占少數,經濟效益又差,圖1收入分配的倒“U”形曲線還不能用很大力量“反哺”農業,根據國際經驗判斷,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三是發達國家工農業就業者收入差距仍存在。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例,幾個經濟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的情況是:以工業就業者收入為100,農業就業者收入法國為36,原聯邦德國為44,美國為56,差距都很明顯,而這些國家當時已經是現代化國家了。美國農業資源稟賦和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即便如此,20世紀20年代農業就業者收入為非農人口的40%,50年代為50%,80年代為80%,靠大量優惠條件和補貼現在才基本持平。根據上述三點可以很好地解釋改革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這一經濟現象,也可以預測將來城鄉差距仍呈擴大的趨勢。可見,如果現階段不在政策上做出較大調整,扭轉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目標很難實現,“三農”問題也將延續。

還有3組數據,可以進一步讓我們認識到“三農”問題的嚴重性。

(1)全國農村有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近6000萬人處於低水平、不穩定的溫飽狀態。我國的貧困線是625元,這是低水平的貧困線。如果按國際上每天消費1美元為絕對貧困線,2004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還未達到這一水平。根據世界銀行《2002年發展報告》中的數據,1999年我國每日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的貧困人口為2.15億,低於2美元的為6.1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