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2)(1 / 3)

三、用現代農業理念破解農業問題

農業問題的解決,必須更新觀念,用現代農業的理念來加以解決。現代農業是專業化、規模化、商品化的農業,其核心是農業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破解農業問題,核心是要增強一國農業競爭力。這一目標的實現,有兩種路徑。

一是實行土地規模經營。我國農村人口眾多,每年還將新增大量勞動力,即使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展順利而將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據測算,到2020年農村人口仍有約6億人。在這種就業結構中,依賴於土地的人較多,農業土地規模經營將有所擴大但規模仍很小,每個農戶經營半公頃土地的局麵將在長期內很難根本改變,這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大農場、大公司的規模經營仍是無法相比的。同時,還必須看到這樣的現實,如果少數農民實現了規模經營,意味著多數農民無地經營,亦即規模經營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集就業和收入於一體的問題,這會使經濟問題演變成社會問題。在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土地之前,土地規模經營是難以實現的沿海地區一些農村的規模經營是由於農村人口轉移到非農產業才得以實施的。。可見,依靠土地規模經營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是可選擇的路徑之一,但鑒於我國農村人口眾多,這是非主要的選擇,應當另辟途徑。

二是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路徑。農業產業化經營,即以家庭經營為基礎,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將產業鏈整合在一起,並與發達的市場網絡連接,解決分散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獲得農產品加工增值的後續收益,其非市場安排形成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製又可以使農業獲得產業鏈的平均利潤,進而形成良性發展機製,實現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經營,逐步打造成龍型經濟,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換言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現代產業理念解決農業問題的現實途徑。

農業問題的解決,除了實行產業化經營外,還應針對影響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因素,采取相應舉措。

(一)改進和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

一個完整的農業支持保護體係,應當包括五個基本的支撐框架:理論框架、製度框架、法律框架、管理框架和公共支出框架。理論框架是政府支持保護農業的價值基礎,它主要回答為什麼要對農業進行支持保護問題;製度框架是政府立法施政的製度基礎,它對農業支持保護起著製約或促進作用;法律框架是政府支持保護農業的權力基礎,它主要解決支持保護農業的政策淵源問題;管理框架是政府支持保護農業的組織基礎,它為農業支持保護體係提供執法主體;公共支出框架是以政府財政支持農業為基本內容,它是農業支持保護體係的核心。本文僅就農業國內支持進行探討。

2004年,無論是反映經濟水平的人均GDP(1275美元),反映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的財政收入(26300億元),還是經濟結構指標如城市化水平(41.8%)、農業勞動力占社會勞動力的比重(49%),都表明我國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階段發展經濟學家根據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的發展狀況,將工業化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農村、農業支援城市、工業發展的階段,大致是在工業化初期階段;第二階段是農業、農村與工業、城市平等發展的階段,大致是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第三階段是工業、城市支援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大致是在工業化後期階段。對這三個階段的兩個轉折點,可根據已形成的較為一致的量化指標進行判斷。第一個轉折點(工業化初期階段結束,開始進入中期階段)的結構特征是:農業勞動力份額不超過55%,城市化水平不低於35%,人均GDP不少於1000美元(1980年美元,下同);第二個轉折點(工業化中期階段結束,開始進入後期階段)的結構特征是:農業勞動力份額在30%以下,農業GDP份額低於15%,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上,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但與此不對應的是,我國農業國內支持總體水平偏低。同時,政府支農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財政農業支出部門分割嚴重,有限的資金不能形成合力,加上農業項目的管理存在諸多漏洞,使得很多項目的實施效果較差。

國外對大宗農產品的大量補貼與我國的負補貼,是我國農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應當加強和完善國家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總體思路是: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政府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框架體係下,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調整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向,主要通過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允許和提倡的“綠箱”政策來實施,同時用好用足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有嚴格限製但又在一定範圍內允許的“黃箱”政策,從多方麵實施政府對農業的有效支持,增強農業的自身發展能力;按照專業化、規模化、商品化的現代農業的理念,更新觀念,將對農業的支持向主產區或優勢區傾斜,促進主產區或優勢區提高商品率,逐步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產業鏈一體化的龍型經濟的發展,以增強農業的競爭力;對於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一些薄弱部位,諸如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農民職業培訓、農業保險、生態環境建設、欠發達地區扶貧開發等,應當給予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時將支持措施盡可能地整合到主產區、優勢區的相關項目,以形成合力;改進政府農業投資管理體製,提高政府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

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綠箱”政策,提高財政用於農業支出的比重和增長幅度,重點用於以下幾方麵的建設。

(1)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