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3)(1 / 3)

(二)推進城市密集區發展的總體思路

在21世紀初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按照把城市密集區建設成全國經濟發展核心區域、帶動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以全麵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目標,創新體製,建立有效的市際協調與合作機製,加強城市之間的分工協作;統一協調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構建互通互聯、共建共享、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體係,改善區域空間結構;消除體製障礙和市場壁壘,共同構建區域統一市場,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引導區域產業的市場化整合,構建區域產業發展和布局的整體框架,推動產業集群的壯大和產業的協調發展,把城市密集區建成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有序、資源優化配置、產業相互協調、經濟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開放性、一體化的城市經濟區域。

城市密集區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從區域的整體出發,加快區域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進程;創新合作機製,協調各地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統籌規劃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完善區域共同市場,市場化整合區域產業發展;加強區域功能整合和空間整合,增強城市功能,優化重組區域發展空間,促進區域內城市群體的發展與聯動,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更好地發揮城市密集區整體的集聚效應和輻射功能。根據城市密集區各自的發展條件和基本趨勢,對全國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水平的城市密集區采取有區別的發展戰略,著眼於區域的整體發展,以培育、發展、協調為主線,循序推進,建設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城市密集區,充分發揮城市密集區的整合效應,增強其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高我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在全國逐步構築以多層次、多樣化的城市密集區為核心的整體發展格局。

東部沿海地區,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城市密集區,著力發展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遼中南、山東半島和閩東南六大城市密集區。著眼於提高國際競爭力,以高度集約化為特色,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的檔次和水平,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繼續在製度創新和擴大開放等方麵發揮先導作用,積極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種市場,加強與內地和國際的水平與垂直聯係,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和更高層次上整合國內區域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強化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大力發展中小城市,在功能和規模強大的中心城市外圍建立強有力的新的經濟增長極,優化區域城鎮空間布局,擴大人口、產業的集聚規模和集聚範圍,形成區域整體網絡式發展格局。加強城市間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把東部沿海城市密集區建設成為中國及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外貿出口基地,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以沿海城市密集區為龍頭,加強跨地區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進一步發揮其在全國經濟增長中的帶動作用,成為輻射、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加強沿海各城市密集區的橫向聯係,建設完善各城市密集區之間現代化、係統化的快速交通和通訊信息網絡,形成中國太平洋西岸巨大城市帶。

中西部地區,推進城市密集區進一步形成並逐步成熟,著力培育和發展江漢平原城市密集區、中原城市密集區、湘中城市密集區、成渝城市密集區和關中城市密集區。著眼於提高區域經濟實力,充分利用現有基礎,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產業的集聚規模和整體發展水平;增強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完善綜合服務職能,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通訊網絡;強化城市之間的經濟聯係,加強區域功能整合和空間整合,使之成為帶動中西部發展的先導區域和戰略高地,更好地發揮對中西部地區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

(三)不同城市密集區的發展重點

不同發展水平、發展階段的城市密集區,發展條件和製約因素不同,麵臨的首要問題不同,其發展也應各有側重。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相對成熟的城市密集區,區域發展水平高,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也比較突出。城市密集區的發展應以綜合協調為重點,強調區域城鎮之間、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重點強化城市之間的分工與協作,盡快建立製度化的區域協調合作機製,妥善處理各種關係,對土地和水等資源利用、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等活動進行區域協調;加強空間布局規劃,實施空間管治,對空間開發進行有效約束與協調;培養區域共同市場,加快城市間產業的整合和升級,推動區域產業結構高度化,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在更大範圍開展區域合作,增強對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為龍頭,推動“長江三角洲經濟帶”和“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經濟整合和共同發展。

京津唐、遼中南、山東半島、閩東南、中原、江漢平原、成渝等成長中的城市密集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區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較大,城市體係不夠完整,或缺乏承上啟下的次級中心城市,或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不夠突出。這些城市密集區應以加快區域整體發展為重點,強調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城鎮之間的發展差距;重點促進競爭力、帶動力強的區域性產業集群的形成,提升城市密集區的整體發展水平;推動區域性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建設符合區域整體發展要求的基礎設施網絡;進一步強化各級中心城市的功能建設及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非核心地區的非農化、城市化水平,促進中小城市的發展壯大,完善區域城鎮體係;協調好雙核心城市密集區核心城市之間(如北京與天津、沈陽與大連、濟南與青島、成都與重慶、福州與廈門等)的職能分工,加強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聯係,促進區域城市發展軸線多元化,培育開放的、多層次的城市聯係網絡。

湘中、關中等形成中的城市密集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尚不足以支撐區域城鎮的整體發展,區域城鎮規模結構、功能結構不完善。這些地區應以城市密集區的引導培育為重點,強調對區域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發展能力的培育,加快區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重點扶持對區域整體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優勢產業的發展,引導產業、人口和生產要素合理集聚,為城市密集區成長創造基礎優勢;強化核心城市的主導地位,增強其經濟吸引力和輻射力,培育新興中小城市;加強核心地區和主要軸線地區的發展,促進區域城鎮以核心城市為中心、沿主要軸線集聚發展,增強核軸帶的集聚效應和輻射功能,帶動區域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