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部課題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提出了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並提出了“五個統籌”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間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新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挖掘經濟增長的潛力,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中國的基本國情
為把握未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和方向,必須首先全麵認識目前的基本國情以及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
(一)人口多,勞動力供給充足,勞動力資源優勢突出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勞動力資源總量大,是我國重要的特征。我國的發展道路選擇必須充分考慮這個國情。2001年底我國人口總數為12.72億人,其中處於勞動力年齡段的15~64歲的人口為8.65億人,分別占全球的20.7%和22.3%。未來十幾年內,預計我國每年新增加人口在1000萬人以上,這些人口將漸次進入勞動力年齡段,形成新的勞動力供給。
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和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國的勞動力要素相對成本比較低,表1顯示了1990~1999年期間有關國家和地區單位小時勞動力成本及其變化情況,表中將各地的費用水平都按現行官方彙率換算為美元值。由表1可知,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水平相差較大。在選取的有數據的9個國家(地區)中,我國製造業的勞動力最便宜,德國最昂貴。具體來看,在1990年,我國的勞動力費用是每小時0.244美元;德國人工成本是21.88美元;美、日等發達國家接近每小時13美元;東亞“四小龍”的費用也在3~4美元;墨西哥的成本是香港的一半。與1990年相比,1999年表中各國的勞動力成本均有所增長:我國勞動力成本增加到每小時0.756美元;德國漲到26美元以上;美、日在20美元左右;“四小龍”的成本在7~9.5美元之間;墨西哥也增加到每小時2.12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1990~1999年期間,我國製造業人工成本年平均增速遠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我國的勞動力待遇與所選國家(地區)的相對水平在縮小:從我國勞動力費用相當於所選國家(地區)的百分比來看,1990年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不到德美日等國的2%,隻有“四小龍”的7%左右,接近墨西哥費用的1/6。在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勞動力的相對成本有所提高,分別為德日美等國的3%~4%;東亞“四小龍”的10%~14%;墨西哥的1/3左右。可見,與有關國家相比,我國具有顯著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勞動力成本方麵的優勢,決定了我國具有比較突出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從產業結構角度來看,這意味著我國在勞動密集產業中,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力。
(二)自然資源短缺
人均資源擁有量比較低是中國在資源方麵最為主要的特征。中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2186立方米,還不到人均3000立方米的輕度缺水標準。中國人均耕地麵積小,目前人均耕地約為0.1公頃,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0%,在全國2800多個縣中,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所確定的人均0.05公頃耕地警戒線的有666個。
中國礦產資源雖然總量較大,礦種也比較齊全,但是人均資源量少,部分資源嚴重不足。表4中可見,我國人均石油儲量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氣人均儲量隻有4.5%;鐵礦石人均儲量隻有42%;銅人均儲量隻有18%;鋁土礦人均儲量隻有7.3%;即使是我國儲量比較豐富的煤炭資源,人均儲量也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9%。
中國的資源稟賦決定了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狀況的製約,走節約資源、降低消耗的道路。
(三)生態環境比較脆弱
中國國土麵積廣大,但自然生態較為脆弱。這主要表現在:第一,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麵積大。這些國土在可以預見的科學技術進步條件下都是難以利用的;第二,陸地平均海拔(1475米)是世界大陸平均海拔(830米)的1.76倍,山地丘陵占國土麵積的65%以上,幹旱地區或荒漠地區占國土的1/3以上,自然環境對於生態的“應力”或“脅迫”較大地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大致是後者的1.25倍,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我國的生態環境容量難以支撐全麵的長期的高汙染、高度破壞生態的產業結構。
另外,根據環境狀況公報,我國七大江河水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其中不足1/3滿足三類水質要求,滇池、太湖和巢湖氮、磷汙染嚴重;東海和渤海近岸海域汙染較重。我國尚有2/3的城市空氣質量未達到二級標準,特大、超大型城市空氣汙染明顯重於中小城市。全國水土流失麵積356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麵積的37.1%。草原過牧的趨勢沒有根本改善,草原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扭轉。生物多樣性受到自然和人為活動的破壞,自然生態係統不斷退化,物種數量持續減少。
(四)剛剛邁入中低收入國家行列,還處於較低的發展階段
我國目前人均GNI已達到1000美元,但仍然屬於收入水平比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我國2000年的人均國民收入為780美元,剛剛邁入了中低收入國家的行列。如果說,人均產出的價值量由於受到彙率換算的影響而不能準確反映一個國家發展階段的話,通過人均物質消耗水平來反映發展階段也許更具有準確性。然而,即使用人均物質消耗水平來測度,我國也依然處於較低的發展階段上。2000年我國人均消耗能源為905千克石油當量,人均電力消費為827千瓦時,均低於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這些數據都表明,我國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這決定了我國未來的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將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低收入國家的特征。
(五)地區之間資源稟賦結構差距比較大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稟賦結構差距仍然是比較大的。在自然資源方麵,一般呈現東部相對稀缺、中西部相對豐裕的格局,如中部地區人均耕地麵積約為東部的1.7倍,西部約為東部的1.8倍;在人力資本方麵,地區之間不僅存在著勞動力總量方麵的較大差異,也存在勞動力價格方麵的較大差異;在物質資本方麵,各地人均資本擁有量也存在著顯著差異(表7)。地區稟賦結構的差距決定了我國未來產業結構在地區之間也會存在比較大的差別。
二、中國目前的發展條件和環境
(一)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經濟增長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1978~2003年GDP增長了8.37倍,年均增速達到9.36%。2003年我國的GDP已經達到116694億元,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我國目前產業門類比較齊全,複雜和高級技術設備的自主生產和配套能力今非昔比,在航天等尖端技術領域已經站到世界前列,國民經濟的供求格局已經基本擺脫短缺經濟的困擾,許多重要的物質產品,如糧食、鋼鐵、水泥等的產量已穩居世界前列,物質資本大量積累,基礎設施狀況顯著改善,教科文衛事業發展迅速。物質基礎的改善,是我國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基本框架已經建立
改革以來,我國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在生產者決策方麵,在農村,實行的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製為主的經濟製度。在這種製度下,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都由農民自己決定,各級政府隻對農業生產加以引導。在城市,改革之前,國有經濟在城市經濟中處於絕對壟斷地位,改革之後,非公有製經濟迅速發展,公有經濟改革不斷推進。在非公有製經濟中,企業擁有完全的生產決策權;在公有經濟中,企業的生產決策權逐步擴大。
在消費者決策方麵,改革之前,由於消費品極度短缺,為保證全體人民最基本的消費需求,中國對於居民消費實行了配額製,居民缺乏消費主權。改革之後,隨著物質產品的豐富和買方市場的形成,中國逐步放棄了對於消費品的票證管理,消費者主權得到了很好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