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課題組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一條前無古人的嶄新的工業化道路,本文試圖進行全麵、係統、深入的研究和概括,以期對實踐有所裨益。
一、工業化與新型工業化
(一)工業化
1.工業化的概念及其特點
對於狹義的工業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的定義,該辭典認為工業化是一個過程,是製造業和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及其就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廣義的工業化定義,有代表性的是張培剛提出的定義,他將工業化定義為“一係列基本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的過程”,不僅包括工業部門的發展,也包括“工業化了的農業”的發展,這與一般隻強調工業自身現代化的工業化定義明顯不同。
工業化一般有以下特點。
第一,技術革命和機器大生產促進了生產方式的轉換。機器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越來越廣泛使用,取代手工生產方式,不僅工業,而且農業、服務業等逐步采用先進的機械化、電動化、信息化的機器設備從事生產。傳統工業化的標誌是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
第二,不斷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工業化的靈魂,是工業化的精神動力,無論是技術的革新還是市場的開拓、企業規模的擴大,無不是在這一動力的推動下實現的。
第三,專業化分工日益深化,促進結構不斷升級。在工業化階段,同類產品的生產不斷集中,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獲取規模經濟效益;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和拓展,新的產業相繼湧現;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動,產業結構沿著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第三產業的方向依次升級,生產集約化程度沿著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等幾個階段依次演進;經濟製度和經濟體製也往往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而產生變遷。
第四,普遍麵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重要的硬約束。發展的條件不同,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等約束的途徑和方式不同,必然產生了工業化道路選擇的模式差異,帶來了不同的發展影響和增長績效。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資源消耗型的,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建立在資源高投入的基礎之上,走的是一條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
2.工業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工業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工業化的實質是經濟結構的轉化過程,是農業份額的下降和非農業份額上升的過程。工業化的進程表現為主導產業不斷更替、產業不斷創新的過程,產業轉換能力是一國經濟發展能力的主要決定性因素。
工業化是一個曆史的範疇,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曆史階段,工業化的起點不同,道路不同,技術革命的內涵不同,工業化的速度也不同。如英國基本實現工業化經過了一百多年時間,日本用了70年,韓國用了30年。我國推進工業化經過了五十多年,至今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艱巨的曆史任務。
工業化是一個綜合的戰略。工業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不僅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社會、政治、法律、文化、觀念及習俗也會相應發生變革,從而實現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現代化向前發展。
工業化是一個必然的階段。由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這是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工業化是承上啟下的經濟形態,是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必然階段。工業化是發展中國家由落後狀態轉變為發達狀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可以說,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具體體現。
3.工業化的模式和工業化水平的衡量標準
張培剛先生依據發動者是政府還是個人將工業化分為三類:一類是個人或私人發動;一類是政府發動;一類是政府和私人共同發動。大致上講,可以將英國、法國、美國的工業化歸為私人發動型,前蘇聯歸為政府發動型,日本和德國歸為政府和私人共同發動型。一般來說,私人發動的工業化往往屬於“漸進型”,政府發動的工業化則屬於“激進型或革命型”。漸進型工業化往往始於消費品工業如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激進型工業化則往往始於資本品工業如重工業。
參考大多數學者普遍采用的指標體係和衡量標準,反映工業化階段演進的核心指標有以下幾個。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化初期人均GDP一般為280~560美元,中期為560~1120美元,後期為2100~3300美元。
製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生產增加值的比重。國際上的劃分標準認為這一指標低於20%為非工業國,20%~40%為正在工業化的國家,40%~60%為半工業化國家,60%以上為工業國。
就業結構。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工業化初期為80%以上,中期為50%~80%,後期為25%以下。
城市化水平。一般認為工業化國家的城市化水平應在60%以上。
(二)新型工業化
1.新型工業化的概念及其特點
新型工業化,就是要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和加速科技進步的工業化,是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工業化,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工業化,是能夠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所謂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體現時代特點,既立足於我國基本國情又麵向世界,既從現實出發又麵向未來發展的工業化道路。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發展思想上的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強烈的時代特征的工業化道路,是工業化模式的重大創新和對工業化理論的重大貢獻。新型工業化主要特點如下。
一是融入全球的工業化。我國傳統的工業化道路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下,片麵強調自力更生的較為封閉的工業化道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我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以後,我國經濟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局麵形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中國經濟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時,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勢頭迅猛發展,世界經濟以全球為版圖配置資源,表現出了極強的經濟活力,世界正在經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中心分工,我們處於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二是傳統工業化生產方式引入信息化生產方式的工業化。傳統工業化生產方式是與工業社會相對應的,信息化生產方式是與知識經濟社會相對應的。工業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是標準化,是一種以分工分業、規模經濟、批量生產、實體關聯等為特征的大批量、單一產品、高效率的“剛性”生產方式。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是非標準化,是一種以產業融合、網絡經濟、柔性生產、虛擬關聯等為特征的小批量、多品種、高效率的“柔性”生產方式。與工業經濟遵循“收益遞減”原理不同,知識經濟表現為“收益遞增”,生產和消費規模的擴張不一定非要由高物耗來支撐,完全可以由知識投入的“收益遞增”、信息傳輸與轉換的改善所導致的經濟效率提高而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之上。因此,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引入信息化,本質上是引入一種新型的生產方式。這種新型的生產方式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精髓所在,也是“新型工業化”中“新型”二字的本質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