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2)(1 / 3)

三、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重點

(一)走以知識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1.充分認識發展知識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知識經濟具有全球經濟一體化特點,任何國家都有可能率先有所作為,這是我們必須抓住的機遇。同時,知識經濟是一種向下兼容的經濟,它能夠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經濟的資源基礎,知識對資源的替代作用將使傳統經濟的運行效率得到迅速提高。

盡管我們還未實現工業化,還不可能完全超越工業化的階段而一下子進入知識經濟社會。我們今天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並不是要馬上全麵展開一場知識經濟革命。但是,知識經濟畢竟已在全球範圍內興起,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先行進入,這給我們這些後發國家帶來了新的曆史機遇,使我們有可能發揮後發優勢,跨越一些次要的或不必要甚至是錯誤的環節而盡快走向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不是傳統經濟的簡單延展,知識革命創造了在世界範圍內重新洗牌的機會,誰先抓住預示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的經濟增長源泉,誰就搶占了國際分工體係的製高點。中國完全可以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同時發展知識經濟。近代以來,世界經濟已經曆了三次高經濟增長期,都是以技術革命為先導,中國因為種種原因,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我們再也不能錯過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了。

2.著力構築推進工業化、現代化所依托的知識經濟體係框架

(1)加快戰略性、前瞻性、源頭性的基礎知識研究和創新步伐。對一些戰略性產業要從以跟蹤為主轉向以原始創新為主,重視知識的源頭性、基礎性創造,如信息、生物工程、航天、能源、新材料等,選擇若幹重要領域進行戰略性的、長期的、持續不斷的投入和研究,形成世界領先的研究實力和研究成果。

(2)加快與知識經濟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化體係建設,為知識經濟發展提供製度保障。我國雖然也製定了許多法律法規,但尚不健全和完善,特別是關於新技術、新知識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還需加強,執法力度還需加大,以創造良好的保護知識價值的製度環境。在新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特別是信息產業領域,要加強標準化體係建設,按國際慣例來設計和規劃,並以條例或法規的形式公布於眾。此外,要積極參與適合知識經濟特點的國際規則的製定與實施,現在知識經濟剛剛興起,發展空間巨大,有待製定的新的國際規則眾多,我們應積極參與,以爭取較為有利的條件或者規定,避免發展陷入被動。

(3)加強規劃引導。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製定了相應的計劃,以保證發展知識經濟能夠循序漸進和有計劃地進行。我國有必要根據知識經濟發展需要,找準突破點,以點帶麵,製定更為係統的促進知識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計劃,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知識創新能力以及產業的知識含量和國際競爭力。

(4)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在知識經濟體係下,科學技術不再被排斥在經濟係統之外,而是在係統之內的關鍵生產要素,人力資源被看成是最重要的資源。開發人力資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教育不再被看成是一種消費性投資,而是生產性投資。適應發展知識經濟的需要,一是提高全社會對教育的投資比重,加大政府財政用於教育的開支比例,逐步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或新興工業國對教育的投入比例;二是重視發展高等教育,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提倡讀“源頭書”,促使大學成為知識經濟的動力源泉;三是加強素質教育,以培養創新型和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四是實行終身教育,形成廣泛學習型的競爭社會。

(5)建立國家創新係統。一要對國家高層次的知識研究和創新機構資源進行係統整合,促進國家級創新體係建立;二要集中力量支持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重點企業的發展,特別是要以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為核心,聯合一批高校和科研機構,形成技術創新係統,創建一批知識產業基地,迅速提升我國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三要努力辦好幾所高水平的大學,使之成為國家級的知識創新基地,成為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的搖籃,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儲備知識、技術和人才;四要加強知識傳播和應用係統的建設,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技術市場、風險投資市場,為知識和技術的創新、擴散和應用提供條件和場所;五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創新體係建設中的作用,努力創造和維護有利於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知識傳播和應用的正常的市場秩序。

(二)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1.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關係

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基礎,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離開工業化就談不上信息化,工業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載體和賴以存在的社會環境。工業化程度越高,專業化分工越發達,信息化的物質技術基礎會越先進,信息化的需求空間就越廣泛,必將促進信息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發達的信息化必須建立在發達的工業基礎之上。當然,這並不是說要完全重複西方國家的道路、等待工業化完成以後再提出和實施信息化,而是要形成互動。

信息化是新型工業化的“引擎”與動力,對工業化具有帶動作用。以微電子、軟件、計算機、通信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是迄今為止發展最快、滲透性最強、應用最廣泛的先進技術,同時具備較高的技術位勢和向下兼容的特性,對傳統技術和產業升級具有不可替代的強大帶動作用,而不僅僅是推動、促進作用。信息化對於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經濟效益、降低消耗、減少環境汙染具有重要意義。對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不能簡單理解,它更是一種經濟性、社會性、體製性的全麵帶動,這是由現代信息技術所依托的知識經濟形態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因此可以說,信息化是新型工業化的最主要特征。

信息化與工業化形成良性互動的關鍵是適應知識經濟發展要求。如今的信息化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信息化,對工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盡管引入了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但管理思想、組織形態、企業文化、市場形態都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將無法適應信息全球化、標準統一化、業務融合化的需要,形成“IT黑洞”和“信息孤島”,甚至會陷入不搞信息化等於“等死”、搞信息化等於“找死”的信息化怪圈中不能自拔。

2.信息化對發達國家經濟的提升和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相繼推出了“先進技術計劃”“技術再投資計劃”“先進製造技術計劃”等重大計劃。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由汽車業帶頭引進日本的精益生產技術和先進管理方法,20世紀90年代初,結合“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對傳統產業進行了全麵改造,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技術水平,並對製造過程和管理進行重組和優化。同時還建立了全國製造技術推廣中心網絡,促進地區技術聯盟的建立和製造工程教育培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呈現了經濟持續增長、就業人數增加、失業率下降、物價增幅保持在較低水平、通貨膨脹壓力得以消除、出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聯邦財政赤字逐年減少的少見的興旺局麵。1991~1994年間,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一共增長了近12個百分點,超過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增幅,在微電子和小汽車等領域重新奪回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與此同時,科技發明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1990年美國公司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新產品的平均時間需要35.5個月,至1995年隻需23個月。

工業發達國家在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製造業發展的過程中,既注重技術的超前性,更重視來自產業界的實際需求。在關鍵技術的選擇上注重係統集成技術與單元技術並重,通過係統技術、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引入使傳統工業實現從決策、管理、控製、工藝設計到加工、生產裝備水平的全麵升級。在發展先進製造和自動化技術的過程中,政府通過若幹計劃的實施起到了關鍵的引導和調控作用,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研究開發及推廣應用的管理機製。在機製上促進製造型企業的自相似、自組織和自優化,在方法上促進製造的分布化、模塊化和信息化,在戰略上強調麵向用戶、麵向員工和麵向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