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3)(1 / 3)

3.引導和促進工業企業在製度、技術和管理的創新與變革

(1)建立質量型低成本的工業考核製度。製定新型工業化的產業政策與規劃,嚴格限製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汙染嚴重的產業發展。積極扶助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的產業發展,強化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環境管理力度,實現經濟係統與生態環境係統的協調。開展綠色貿易壁壘與國際貿易保護、消費全球化與可持續發展、可持續消費與可持續貿易、可持續貿易與清潔生產、ISO14000認證和生態標誌認證、綠色生產和清潔生產技術與工藝等知識教育,同時根據行業和企業實際,量化若幹質量與成本指標,製定具體考核標準和製度。

(2)確立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研發技術領域。加快開發能夠推動結構升級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包括生物工程技術和生物醫藥技術的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材料、能源材料、先進陶瓷材料、金屬材料和現在原材料生態型替代品生產技術的新材料技術,清潔生產工藝設備、智能化生產技術的工業生產技術,農業高新技術、優質品種選育和高產栽培技術、農作物自控技術、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農業現代化技術,林地保護技術、濕地保護技術、水源地保護技術、廢物資源化技術、汙染源治理技術、受破壞生態環境修複技術的生態保護技術,地理信息係統、智能交通管理技術、生態城市建設信息係統的城市管理技術等等。

(3)將拓寬管理理念、推廣企業經營管理與綠色管理相結合。下大力氣把企業綠色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任務和指標之一加以推廣,量化若幹企業綠色生產與管理目標。試點推行企業綠色管理目標責任製,建立完善企業綠色管理考核製度,使之與企業總體經營管理目標有機融合,與企業管理者的經濟利益直接掛鉤。通過在企業內部成立綠色企業管理委員會、加大綠色管理的學習培訓、設立分級綠色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專職職能部門等多種組織設計與再設計措施,建立健全一批企業綠色管理組織。

(4)製定有利於促進綠色需求形成的投資、消費政策。一是通過財政政策實施,在設備選用、運行、維護、報廢等方麵對從事綠色生產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貸款擔保與貼息的優惠。二是通過產業傾斜政策,支持其到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鼓勵引導企業構建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體係。三是加大綠色消費的教育力度。倡導舒適而非豪華型生活環境,鼓勵有利於身心的健康消費,倡導利用網絡服務,鼓勵進行教育科研、文藝探討、體育欣賞等知識型消費。引導企業轉變銷售策略和市場競爭觀念,以質量效益型取代削價競爭型,提高經濟效益,減輕環境汙染。四是擴大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潔淨技術成果的應用範圍,引導公眾增加對深加工農產品的需求量,減少對初級農產品的消耗總量。五是更新消費觀念,吃穿用要提倡質優、效好、量少,減少生活廢棄物。

(四)走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就業壓力巨大、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明顯決定了我們必須發揮比較優勢,努力擴大就業。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清除限製農業勞動力轉移和流動的一切障礙。要剝離戶口管理的身份甄別功能,使所有公民能夠在平等的環境下參與勞動競爭。要從法律上保障居民擁有自由遷徙和自由轉換職業的權利,廢除所有有礙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政策和法規。對進城的農民給予“國民待遇”,保障他們的平等就業機會和他們子女的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從而降低農村居民向城市遷移的貨幣成本和心理成本。建立惠及全體國民的社會保障體係,解除農民向城市遷移的後顧之憂。創新住房製度。允許農民自帶退宅還耕指標進入城鎮,在城鎮住宅區建設住房,其建設用地不占用年度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指標。同時,農民進城應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失業、養老保險等政策。政府要明確進城農民以承包地和自留地的使用權置換進入城鎮後社會保障費用的長期有效性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