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征與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必須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關於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十六大”報告概括了四個方麵的要求,即: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改善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關係;控製人口增長,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五十多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針對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麵臨的主要矛盾提出來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要遵循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一般規律,更要認清和解決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特殊矛盾,認清新型工業化道路與傳統工業化道路的區別。
第一,在所有製結構的安排上,我國傳統工業化采取單一的公有製形式。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必須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方針。特別是在資本供給不足、城鎮就業壓力大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任務艱巨的情況下,更應當鼓勵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發揮億萬勞動群眾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二,在經濟運行方式上,傳統工業化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必須發揮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通過市場供求關係、價格杠杆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第三,傳統工業化道路片麵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並以犧牲農業和消費品工業的發展為代價。新型工業化道路追求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基礎產業和消費品工業能夠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勞動密集和技術密集相互協調,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強調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工資成本低的比較優勢的同時,努力培育各個產業的競爭優勢。
第四,傳統工業化的道路過分強調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因而導致經濟增長過程中大起大落。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方針,即積極進取、量力而行。在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和適度的快速增長。
第五,傳統工業化的道路以資金的高投入和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將高度重視科學技術進步,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通過自主研究開發和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努力縮小與工業先進國家的差距。在科技進步的機製上,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化、市場化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從體製上和運行機製上改變科學技術研究與生產和市場脫節的狀況,在人力資源的開發上,既要重視發展高等教育,也要重視基礎性的義務教育;既要重視培養高技術人才,也要重視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練工人的培養。
第六,傳統工業化通過行政的手段,限製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與轉移,並通過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為工業發展積累資金,進一步加劇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延緩了城鎮化的進程。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必須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關係。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逐步做到工業能夠反哺農業,在堅持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同時,發展農村的專業化、社會化分工體係,把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聯結起來,促進農業的產業化和農村人口向中心城鎮的集聚。
第七,傳統工業化道路片麵強調自力更生,加之當時東西方冷戰的環境,限製了對國外資金和技術的引進。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在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同時,要抓住當今和平與發展的有利機遇,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盡可能多地利用外資、學習和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經營管理經驗。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既有挫折和教訓,也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對於如何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已經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在今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將會繼續豐富和發展。
一、必須認清我國實現工業化的艱巨性
我國民主革命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的特點,我國工業化也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的特點,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到現在,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已經進行了半個多世紀。1978年以前,我國經濟建設雖然經曆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嚴重錯誤,但是1978年與1949年相比較,工業總產值仍然增長了38倍,平均每年增長11.48%;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已持續快速增長了25年,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長10.1%;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從1949年的90%下降到2001年的15.4%。
如果是小的或者中等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在經曆20~30年的快速增長之後,就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例如,韓國1960年的人均GDP水平與我國相當,工業規模和水平要落後於我國當時的水平。但從1961~1988年,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基本實現了現代化。新加坡、我國的香港和台灣也在經曆二十多年快速增長之後基本實現了現代化。他們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這些國家和地區工業化的進程在很多方麵與我國不具有可比性。其中最大的不同是我國的人口總規模,特別是農村人口遠遠超過這些國家和地區。我們必須研究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特殊性。
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已經曆了近三百年的曆史,迄今真正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隻有10億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6%。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0%,比全世界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總和還要高出30%。可以說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難題,都與人口總量有直接關係。1949年以前,阻礙中國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根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製度;1958~1978年工業化進程出現曲折,主要原因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以及方針政策的失誤;今天,我國工業化的最大難題是巨大人口規模的壓力,特別是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困難。我國大多數物質產品生產總量已超過日本,但我國人口總量是日本的10倍。所以,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嚴格控製人口增長,是加快工業化進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
其次,資源的有限性,是製約我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因素,那種認為在信息化時代資源的重要性已經下降的觀點是片麵的。土地、水、森林、礦產資源和石油資源仍然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雖然我國已經告別了短缺經濟,出現了商品過剩,但這種過剩主要集中在一般製造業領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自然資源仍然嚴重短缺。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必須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
再次,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決定了我國各地區的工業化不可能齊頭並進,而是有先有後。在東部沿海地區基本實現工業化並開始向現代化過渡的進程中,西部的許多地區還處在工業化的初期階段。東部、中部和西部,城市與農村的發展水平相差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些情況在短期內還難以改變。
因此,正如“十六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曆史任務。
二、保持國民經濟的適度快速增長
適度的快速增長應當是各種比例關係較為協調、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具有可持續性的增長。決定經濟增長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三個:即投資率和投入產出係數、消費與出口市場需求、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如果從投資率和投入產出係數考察,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應在9%~9.5%之間。2000~2003年我國的資本形成率(投資率)分別為36.4%、38%、39.2%和42.3%,4年平均為38.975%;投入產出係數分別為4.8、4.0、4.54和3.77,4年平均為4.28。這4年的潛在增長率平均為9.1%,比經濟的實際增長率8.5%高0.6個百分點。如果在“十一五”時期,資本形成率保持在38%~40%之間,投入產出係數平均為4.2,那麼2005~2010年GDP的潛在增長率應為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