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工業結構是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不同區域配置的比例關係。它既是過去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新的經濟周期或發展階段的起點。調整工業結構的主要目的一是消除結構性短缺或結構性過剩,實現市場供求的平衡,保證工業以及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減少和避免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劇烈波動,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二是促進生產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門轉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中保持優勢。我國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既要解決資源配置的平衡問題,更要解決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解決平衡與協調發展麵臨的突出難題是生產能力的相對過剩與能源供給不足並存的矛盾;解決資源配置效率的重點是推進產業升級,提高工業國際競爭力。
在結構調整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主要任務包括:一是發展以微電子技術為先導的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發展電子信息增值服務業;三是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和電子政務,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和政府的工作效率;四是用信息技術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進行改造,提高社會再生產的效率。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當然首先取決於電子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的發展,同時還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城鎮化水平,生產生活的社會化程度以及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信息化實現程度是伴隨著經濟發展的一個漸進過程。
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結構調整的一項戰略性任務。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有三條途徑:一是與跨國公司合資生產;二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三是依靠自主創新的技術實現產業化。過去的二十多年,我國重點是采取前兩種方式,今後應逐步增強依靠自主創新發展高新產業的能力,防止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空心化”。
在處理發展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關係問題時,前幾年出現過一種片麵認識,即認為全球已進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知識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已成為過去。新經濟的出現,將不再發生傳統的經濟波動。事實表明,這種判斷不符合實際。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傳統產業還有繼續發展的空間。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關係,不是替代與被替代的關係,而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因此,我們必須實行兩條腿走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發展傳統產業並舉的方針。
產業組織結構調整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式。我國大多數企業實際上是在用小農經濟的小生產的辦法搞大工業生產,專業化分工程度低,零部件的自製率過高。企業從原材料采購、鑄造、各種零部件的加工到產品組裝和包裝,大部分生產過程都在企業內部完成。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先改變“大企業、小生產”以及企業專業化分工程度低的企業組織結構。在一般加工組裝型產業領域,沒有小而專的小企業,就沒有大而強的大規模生產。在專業化分工的條件下,小而專的企業,也可以實現大批量、大規模生產。
工業結構雖然表現為生產要素相互之間的物與物的關係,但是結構的形成和演變,要受一定的體製和經濟運行機製的支配,所以調整結構,既要依靠科技進步,同時必須解決影響結構的經濟體製和經濟運行機製問題。
在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結構調整實際上是重新配置資源的過程,因此結構調整的經濟機製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即結構調整的主體由政府轉向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成為結構變化的決定性力量。政府在結構調整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製定市場準入規則,提供公共產品,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在國際經濟關係中維護本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在體製轉軌過程中,由於市場經濟體製還不夠完善,政府仍然有責任引導和調節投資方向,矯正市場失靈。
七、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和優勢地區集中
在市場競爭機製的作用下,生產要素不僅向優勢企業集中,而且向優勢地區集中,因此出現了像廣東的東莞和江蘇昆山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基地,浙江義烏的小商品生產基地,溫州的製鞋基地等產業集群地區。
所謂產業集群,就是在同一地區集中了大批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這些地區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上都占有很高的市場份額。
產業集群的特點是: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實行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具有很強的工業配套能力;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購半徑小、物流成本低;具有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係;主導著該產業技術進步的方向;具有產品成本低的競爭優勢。
產業集群的出現,大大促進了專業化分工,首先是地區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其次是產業集群地區的專業化分工。以骨幹企業為龍頭,大批小企業為核心企業配套。產業集群的出現,為更多的小企業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供給總體上是競爭的,但每一個地區、每一個企業必須形成局部的和相對的壟斷地位,才有可能獲取超額利潤。可以說,沒有特色,沒有相對的壟斷地位,就沒有競爭力。
在區域經濟布局的認識和實踐問題上,我們糾正了20世紀50~70年代要求各個地區建立完整的工業體係的做法。今天在強調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生產要素的集中化趨勢。以較少的國土麵積,實現產業集聚,可以大大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產業集群的出現,加劇了生產要素在地區之間配置的不平衡性。產業集群地區占有很高的市場份額。在這種情況下,後來者必須開辟新的產業領域,發展具有本地區比較優勢和特色的產業和產品。這是解決生產集中化趨勢與區域協調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由之路。
八、依靠科技進步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
關於科學技術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無須再加論證。主要問題是如何確定科技創新的戰略目標和怎樣實現這個目標。科技創新的戰略性任務是什麼?在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的同時,要不要積極培育在技術密集型產業領域的競爭優勢?我們認為,科技創新目標與戰略,應當服從於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防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應當有利於解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具體地說,科技創新的目標和任務需要著眼於下列重大問題的解決。
第一,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要全麵實現工業化,既要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繼續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也要不失時機地推進產業升級,增強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科技創新目標的選擇要有利於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物質技術基礎和手段的現代化;要有利於改變在國際製造業分工體係中主要從事加工組裝等低附加值產業的狀況,有利於改善國際貿易條件,增強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出口產品的結構升級換代。
第二,我國人口眾多但資源有限,在這種條件下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繼續增加工業品的人均占有水平,麵臨著資源短缺矛盾,科技創新目標的選擇要著眼於解決我國能源、原材料、水和森林等資源短缺但國內需求量日益增長的矛盾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