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道路與“中國製造”的戰略研究---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課題組
一、全球化背景下製造業發展模式的轉變
世界上各國工業化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工業化成功的國家都會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與特點進行。而後起的工業化國家,可以借鑒先行工業化國家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利用後發優勢形成有利於本國的工業化發展模式,這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益處。在全球製造業的發展曆程中,相繼出現了四個公認的“世界製造中心”,分別是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
“二戰”後,世界製造業進入全球化擴張時期,經過近五十年的曆程,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因特網及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以世界貿易組織設立為標誌,全球化發展的世界製造業步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人們把這個時期稱之為“經濟全球化時代”,即由製造業的全球化擴張轉向全球化製造業整合發展時期。在這個新時期,製造業的發展呈現出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集聚發展的雙重態勢。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促使製造業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形式發生了根本變化:製造產業專業化分工日趨全球化,產業價值鏈在全球範圍內分化;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加速製造業的全球化發展;製造業跨國公司內部的研究與開發活動的國際化;虛擬製造成為製造業全球化的重要組織模式,傳統的“福特製”生產方式轉向柔性製造的生產方式;生產型製造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跨國公司逐步成為全球化時代主導製造產業發展的核心;製造業呈現出在優勢區域集聚發展的態勢;以區域創新網絡為核心的區域集聚發展速度加快;跨國公司的全球發展推動了製造業的區域集聚發展;研發、生產和營銷服務區域一體化集聚趨勢明顯;以區域環境、政府的支持和大學科研機構的大量存在為核心的區域創新網絡將是吸引製造企業一體化區域集聚的重要誘因。
價值鏈的概念是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於1985年在《競爭優勢》一書中首先提出的:“每一個企業都是用來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等過程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的各種相互分離的活動的集合。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價值鏈表示出來,一定水平的價值鏈是企業在一個特定產業內的各種活動的組合。”隨著產業內分工的不斷加深,價值鏈的概念被更廣泛地運用到產業領域中不同環節的價值創造活動過程與價值量的分配中來,價值鏈概念日益被衍生發展,並運用到產業分析領域。世界製造業的價值鏈體現了這樣幾個特點:產業細分化的縱深發展加速了產業各環節的分解;產業在國際不同區域的分工發展又使得產業鏈各環節的基本價值創造活動分布於不同的地域,形成區域集聚,產業價值鏈各環節區域集聚發展的結果導致區域價值鏈的形成;產業鏈變化使得企業的價值創造活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呈現向專業化和綜合化雙重發展的趨勢。
二、“中國製造”的崛起與現狀分析
(一)“中國製造”的崛起及發展階段
從宏觀的角度,可以將中國製造業劃分為三大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年,建立和形成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從1951年開始,參照前蘇聯模式,中國著手建立自己較為完整齊全的製造業體係,並重點建設重工業。這一時期,由於國際環境所迫,我國先後采取倒向前蘇聯和自力更生的政策,並且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沒有能夠及時取得國外的先進技術,中國的製造業與世界的先進製造業水平差距很大;但依靠計劃經濟體製,逐步能夠有效滿足國內需求,擺脫了舊中國一切都必須依靠國外的困境,基本建立我國的工業體係。
第二階段:1979~2001年的二十多年,快速發展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特別是“十四大”確定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以後,中國製造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製造”不但基本能夠自給,更重要的是某些產業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民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升,由於引入大量外資,有一大批中國製造產品的產量都居世界首位,這一切直接促成了“中國製造”的崛起。
2001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總量達到5900億美元,至此中國已經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製造業國家。2002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總量達到45935.1億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在GDP中的比重達到45%,超過建築業、第三產業、農業位居第一。2002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總產值為110000億元,突破100000億元大關。
第三階段:從2001年起的未來十年左右時間,全球變革時期。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後階段,經過多年醞釀的“中國製造”迅速崛起,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功,又進一步推動了它的發展,“中國製造”邁入嶄新而又關鍵的發展階段。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加深以及我國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廉價勞動力資源和潛力巨大的市場,吸引了全世界跨國公司的注意。將製造基地轉移到中國成為了許多公司的重要發展戰略。這為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時機。
(二)“中國製造”的總量分析
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中國經濟步入了高速發展階段,期間盡管經曆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自然災害等各種困難情況,但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並沒有減緩,其增長速度在世界上始終位於前列。
20世紀90年代,前期國內生產總值處於超高速發展階段,增長速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後期由於受亞洲經濟危機等因素的影響而有所放緩,而且一般生產總值基數變大和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其增長速度必然有下降的趨勢,但我國仍能保持在7%以上,在世界上仍然處於領先地位,也帶動了各個產業包括製造業的快速發展。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72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2003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總量達到53092.9億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達到45.3%。第一產業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漸降低,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所占的份額則持續增加。尤其是以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所占份額已經超過50%。
近年來中國的製造業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其中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製造業總產值規模在2003年達到127352.1億元,增加值總量超過30000億元,達到34052.7億元。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迅速提升。截止到2003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29%。1997年以後製造企業的利潤水平增長迅速,2003年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的平均利潤為424.89萬元。和企業平均利潤一樣,在1997年左右,製造業企業的資產規模也呈迅速膨脹趨勢,2003年規模以上製造企業平均資產規模為8603萬元。
從1995~2003年,國內工業製成品進出口金額持續增長,尤其是出口方麵,增長更為迅速,貿易順差越來越大,這在最近4年表現得尤為明顯。1991~2000年的10年裏,中國在世界出口貿易中的份額已經由2.0%增長到3.9%,幾乎增長了1倍,排名也從第13位上升到第7位,而且目前出口貿易中的90%都是工業製成品,由此可見中國製造業在對外貿易中的貢獻和發展狀況。
(三)“中國製造”的結構特征分析
1.“中國製造”的空間布局特征
“中國製造”的區域結構從整體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區,其中以前三大區域聚集的“中國製造”為主要力量。
三大區域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製造”的中心,有共性方麵的原因,也有個性方麵的原因。共性方麵主要包括:經濟發達、人口密集、技術先進、工業基礎好、對外貿易發達、投資環境良好等等。個性方麵的原因將在後麵分別分析。三大區域的人口總數占全國總人口的35.45%,國土麵積不到全國的10%,卻創造了57%的國內生產總值和66%的工業總產值;而在對外貿易方麵更是占據全國85%以上的份額,外資的利用也接近全國利用外資的80%。東部三大區域十省市占中國經濟總量的2/3,如表3所示。
2.“中國製造”的產業結構特征
中國製造業門類比較齊全,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輕工業、重工業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各產業的配套建設比較完善。
中國製造業在構成全麵的基礎上,重點產業比較突出,中國製造業產值最大的7個主要產業,其產值總和已經超過製造業總產值的50%。
這7個主要產業中,有傳統的紡織業、金屬加工製品業,也有新興的電子通信、電器機械等產業,它們基本上成為了製造業的主體。另外,家電行業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產業,最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不但在國內市場扭轉了洋品牌占絕對優勢的局麵,而且在國際市場的發展也是建樹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