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21世紀前20年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
(一)21世紀前20年是中國工業化的實現期和新工業化的開拓期,不論對工業化還是新工業化都是一個關鍵時期關於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國家已製定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其目標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基本實現工業化,為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這個發展戰略是正確的。現在,需要我們從建設適度工業化和建設新工業化這樣兩套長遠發展戰略的宏觀視角去進一步詮釋21世紀前20年的發展。這一時期是實施21世紀長遠發展戰略的第一階段,即工業化實現期與新工業化開拓期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任務很明確:第一,全麵實現適度工業化;第二,重點開拓新工業化。這是一個統一的發展戰略的兩個方麵。
第一,全麵實現適度工業化。這就是說,在21世紀的前20年時間裏,我們要努力建設並實現工業化。當然,這個工業化是“適度工業化”,即發展水平較高而又不是最發達,同時又是可以避免工業危機並能較長時期持續發展的工業化。實現適度工業化的目標主要是:國民經濟有大幅度提高,經濟結構大大優化;不僅農業比重要下降和工業比重、服務業比重要提高,而且要注重提高工業化質量,提高科技含量,尤其是要努力實現工業的信息化;提高城鎮人口比重,尤其是要使農村剩餘勞動力順利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中來。實現適度工業化的措施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普及高中教育並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施調控發展(即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戰略,節約資源,減少汙染,控製人口規模;大力發展生活服務業。
第二,重點開拓新工業化。國家已確定的21世紀前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應理解為“全麵實現適度工業化”和“重點開拓新工業化”這樣兩個部分。國家明確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裏的“新型工業化”就包括對傳統工業化加以調整後的“適度工業化”和新開拓的“新工業化”。所以,“基本實現工業化”雖然主要指實現適度工業化,但也必須包含開拓新工業化。如果不能在實現適度工業化的同時開拓新工業化,就不能算“基本實現工業化”。我們已清楚地看到,國家要實現的工業化是“新型工業化”,其特點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試想一下,這是傳統工業化所能包含的嗎?顯然不能。之所以不能,就是因為其中增加了“新工業化”的因素,已不再是純粹的傳統工業化。所以,21世紀前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尤其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措施,已經明確地蘊含和提出了開拓新工業化的任務。從這個角度講,20年內所要實現的社會發展目標與任務也不是僅僅靠工業化就可以完成的,而必須同時依賴於新工業化。
(二)21世紀前20年確立和實施新工業化發展戰略的主要舉措
在21世紀前20年,新工業化還不可能深入、全麵地展開,是處於新工業化發展戰略的確立和開拓時期。其主要任務和舉措有三條。
第一,充分認識確立和實施新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必要性、緊迫性與可能性。①認清新工業化與工業化的重大區別,認清新工業化發展觀與其他發展觀的區別,準確把握當代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②充分認識工業化的本質局限及其在當代的嚴重危機,尤其是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國依靠工業化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是靠不住和走不通的,在21世紀的前20年就會遇到日益嚴重的發展障礙乃至危機。這是因為,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一直是依賴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來實現的,而不論能源還是原材料的局限都難以允許經濟長期持續快速地發展,這裏講的能源和原材料都是化學資源,即都屬於工業化資源的範疇。例如,按照GDP7.3%的年增長速度,到2005年,我國生鐵、鋼、鋼材、十種有色金屬、水泥的消耗量,將分別達到2.7億噸、3.1億噸、3.9億噸、1576萬噸、10.3億噸;到2010年,將分別達到5.7億噸、7.2億噸、10.9億噸、3353萬噸、19.1億噸。顯然,靠消耗如此巨量的原材料來支撐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將是難以做到的。再如,按照GDP7.3%的年增長速度,到2005年,我國對原煤、原油、電的消耗量,將分別達到16.2億噸、2.9億噸和23821億千瓦時;到2010年,將分別達到32.7億噸、4.1億噸和44771億千瓦時。顯然,這麼高的能源消耗也是不可能滿足的,也是環境所不可能承受的。隻有充分認識到工業化生產方式的局限與危機,才能增加探索和開拓新工業化的緊迫性和自覺性,積極製定新工業化的宏觀發展戰略,協調好推進工業化與開拓新工業化的關係。③清晰認識新工業化在全球的興起,增強時不我待的憂患意識。在許多發達國家,新工業化進程已經比較深入,這將加速全球發展的不平衡,我們要防止囿於工業化之中而在新工業革命中再度落伍。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看不到新工業化的迅速崛起,必將誤失發展良機。曆史證明,一些落後國家之所以能後來居上,往往是利用了新產業革命的曆史機遇,在今天,中國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抓住新工業革命這個當代曆史新契機。④必須充分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事業不僅需要進行新工業化建設,而且完全有條件實施新工業化發展戰略,不論在科技條件、經濟條件還是社會條件上,我國都具備較強的實力,新工業化應是現代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那種把新工業化看成遙不可及的事情和先完成工業化再搞新工業化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第二,建立必要的研究機製,深入、全麵地研究中國新工業化發展戰略,製定出富有遠見、嚴密細致、可操作的中國新工業化發展戰略。①建立有關研究機構。新工業化發展戰略是一個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課題,需要集中力量、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加以研究。我們建議,應由有關科研機構、管理機構和社會力量組成新工業化發展戰略研究組織,例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有關研究機構中設立專門的研究組織,集中人力、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還應倡導建立跨學科、跨機構的新工業化研究會,展開積極活躍的學術活動。②深入係統地開展研究活動,包括課題研究、學術交流、決策谘詢等,尤其要形成關於新工業化的係統理論認識,以便為製定新工業化發展戰略奠定紮實的理論基礎。③遵循完整、深刻、細致、可操作的原則製定中國新工業化發展戰略,雖然是製定新工業化發展戰略,但必須統籌工業化和新工業化的發展,要按“適度工業化”和“新工業化”兩個層次和短、中、長三個時期來製定,尤其要細致具體地做好21世紀前20年的規劃。④時間安排:2004年初,成立為完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國家“十一五”規劃招標項目的課題組,正式啟動新工業化發展戰略的研究,並做出關於中國新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初步嚐試性研究成果;2005年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專門立項,長期資助新工業化發展戰略研究,在更大的範圍內組成新工業化研究組織,爭取在2005~2008年間,做出較完整的中國新工業化發展戰略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