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1)(1 / 3)

改革以來中國製造業的地區分布演變研究上海大學課題組

一、引言

在中國總體上處於工業化中期的階段,製造業的發展是各地區擺脫落後、實現經濟起飛的主要出路,而製造業的不同分布對於全國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詳細記錄、分析改革以來製造業區位分布變化,對於中央決策部門製定正確的地區政策無疑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949~1978年改革前夕,中國總體上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製。同時,加之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這一時期的工業發展道路帶有濃厚的趕超烙印,即走以犧牲農業、農民的利益來優先發展重工業、限製消費品工業發展的路子。在重工業的區位分布上,少數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和軍工工業都分布在內地偏遠的內陸省份,從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出發可知,這種分布的運行需要極大的運輸成本和管理成本,也嚴重限製了規模經濟和潛在的“溢出效應”的發揮,故改革以前的製造業總體上是低效率的。最典型的莫過於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主要分布於四川、陝西、湖北、甘肅、河南和貴州等省。同時,“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各地區在計劃體製下的分工協作,許多地區普遍出現了自給自足的生產供應,“大而全、小而全”是這一時期的特點。上述政策的實施後果是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相對不顯著和不突出,地區之間基本實現了中央政府所期望的平衡。

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經濟改革引入了市場機製,國家逐漸放鬆了對價格和生產量的控製,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非國有經濟迅速發展,即呈現出體製外蛋糕不斷做大、體製內份額不斷縮小的格局。同時,在區域發展戰略上,處於優越地理位置的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得到對外開放試點,中央的投資政策也開始向這一地區傾斜。由於這兩個政策因素的存在,沿海省份作為引領中國經濟快速前進的新增長點而得到重視。這一地區的發展從最原始的農村手工工業和初級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起步,逐漸向兼有資本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等全方位立體式產業格局發展。至20世紀末,這一地區已經成為國外媒體所稱謂的“世界製造業中心”,體現在東部沿海地區FDI或進出口總額占全國引進的FDI或進出口總額的70%以上。相應地,內陸地區省份的加工製造業紛紛萎縮,在中國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本地製造業發展不起來,幾乎等於本地經濟發展不起來。自20世紀90年代中前期以來,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製造業發展所呈現出的兩種迥然不同的景象和發展趨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外開放與市場化改革顯著地改變了各地自給自足的狀況,大部分製造業在東部沿海地區集聚起來,形成了典型的製造業地區集聚,而內陸省份的製造業逐漸萎縮,成為能源、原材料的供給地。顯然,沿海地區的製造業勞動生產率遠遠高於內地的非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導致沿海地區與內地之間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已有研究揭示見2002年範劍勇,朱國林《中國地區差距演變及其結構分解》。,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對地區差距的貢獻達到68%以上,同時通過對地區差距擴大的產業結構動因看,第二產業空間集中的貢獻份額占據了主要地位。因此,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製造業加速向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對地區差距的擴大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製造業的區位競爭成為影響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自然條件和體製轉軌差異,本報告將大陸地區分為六大區域,分別為直轄市、東部沿海地區、東北三省、中部地區、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除直轄市(未包括重慶,將重慶納入四川省分析)外,剩餘五個地區包括: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東部沿海各省: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中部省份: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西北地區: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西南地區: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同時,除非特別說明,本報告應用的數據取自第二次工業普查資料中1980年各省製造業二位數行業的從業人員數、第二次全國基本單位普查資料中2001年各省製造業二位數行業的從業人員數。由於在1980年全國基本沒有跨區域的農村勞動力流動,2001年基本單位普查資料調查的從業人員數又涵蓋了農村勞動力流動的部分,我們認為用跨越21年各省的行業從業人員數基本衡量了各地區製造業發展狀況的真實情況。

二、從地區角度看製造業的地區分布

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多年間製造業增長在各地區之間的差異分為兩部分:一是從地區的部門專業化和產業平均集中度來測度製造業的地區分布;二是從製造業各行業空間集中程度、各行業增長率的地區差異測度製造業的空間分布狀況。本處為前一部分。

(一)計算指標與方法

本部分主要運用的指標有:

Ki=kSki-ki,其中ki=j≠iEkikj≠iEki(1)

Kij=kSki-Skj(2)

vi=k(vki)k,其中vki=EkiiEki(3)

Centrali=1N(jkvkjδij+kvkjδii)(4)

式(1)~(4)中:i,j,k分別為地區i、地區j、行業k,Eki為地區i行業k的從業人員數,vki為地區i行業k占全國該行業的比重,Ski等於EkikEkj,為各行業在地區i的專業化係數,ki是除地區i以外的其餘地區平均專業化係數。

式(1)為地區i的專業化指數,又稱地區相對專業化指數,它測第i地區與其餘地區平均水平的產業結構差異程度。從數學表達式上看,地區i相對專業化指數在下述情況是值得注意:地區i的Ki指數處於較高水平,既有可能是地區i實現了與別的地區較大差異的專業化生產,即出現“我有你無、我無你有”產業內差異的分布格局;但也有可能是地區i集聚了其餘地區的所有製造業產業,別的地區一無所有。如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某些省份,或者是地區i一無所有,產業全部轉移到別的地區了,如西北地區的西藏自治區等。

式(2)是兩地區間專業化指數,它直接衡量兩個地區間產業結構的差異程度,取值範圍為0~2,數值越大代表兩地區的產業結構差異越強。需要注意的是,當地區間專業化指數提高時,一種簡單的情況是各地區“我有你無、我無你有”;另一種情況是,所有二位數行業的Ski都大於Skj,即所有行業都集中到地區i上了,此時地區相對專業化指數仍是提高的,而地區i的平均集中率上升。地區相對專業化指數與地區間專業化指數是從兩個不同角度描述地區間的產業結構差異程度,其作用可以相得益彰。

式(3)為地區的產業平均集中率,它衡量該地區各行業在全國的平均占有率,它的範圍是0~1之間。該值越接近於1,則該地區的製造業平均占有份額越高、製造業越發達。

式(4)中N為省份數量,vkj為第j省份的第k產業的就業占全國該行業全部就業的份額,δij為第i與j省份的兩省府城市之間距離,δii為第i省內距離,計算公式為13省麵積π0.5。式(4)直接取自Bluhar關於歐盟產業分布的計算公式。

式(4)地區i的製造業中心值區別於式(3)的是引入了空間距離維度,即式(4)結合了產業集中的平均水平和空間距離兩者因素,綜合考察了一地區產業集聚狀況,更客觀地描述了產業的空間分布情況和地區的市場規模大小。

(二)地區相對專業化指數

圖1和表1是根據公式(1)計算出的各主要地區相對專業化指數。圖1顯示,2001年的地區相對專業化指數比1980年有了顯著的提高,從1980年均值為0.216提高到2001年均值為0.422的水平。但是單從這一圖上我們無法區分地區的專業化指數提高是由於所有產業集中到少數地區還是各地區實現了有差異的產業結構。圖11980、2001年各地區的專業化指數比較在表1中,我們分兩個層次來推測1980~2001年期間地區相對專業化指數的變化。一是從各大地區來看,2001年東部沿海地區與西南地區的相對專業化指數處於最高,分別達到0.492與0.504,而其餘地區的相對專業化指數相對較低且相互間差異較小。結合式(1),地區相對專業化指數較高有兩種可能:其一是該地區製造業結構相對於別的地區來說實現了較大的差異;其二是所有製造業都集中到了該區域,或者這一區域製造業很少有分布。對於中國製造業的區域分布來說,我們推測東部沿海地區製造業分布最為密集,而西南地區的製造業分布最為稀疏,東北三省、中部與西北地區的製造業結構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起來差異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