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律及“十一五”期間發展思路研究---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課題組
電子信息產業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產業形態,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先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實現新的“翻兩番”目標的動力和保障,有助於我國經濟順利通過“發展拐點”,是進一步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關鍵,有助於實現“以人為本”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由於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必須在深入研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探尋未來十幾年影響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研究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潛力,保持電子信息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推動全麵小康社會早日實現。
一、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律及發展趨勢研究
(一)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曆程
1.世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發展曆程
世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經曆了20世紀前半期的孕育、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入高速成長期,規模迅速擴大。1970~2003年期間,世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在波動中成長,但總量規模上基本呈持續上升的態勢。
整體來看,1970~2000年間,世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度過了良好的發展時期,但在此期間也出現過幾次短暫的低速增長;進入21世紀後,世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開始進入調整期,目前正在逐步恢複,並醞釀著新一輪的發展。依據表1所示的劃分標準,本報告將1970~2003年的世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發展階段劃分為六個階段。
1970~2003年世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經曆的發展階段(1)20世紀70年代集成電路的廣泛應用和軍工技術的民用化推動了電子工業高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集成電路的廣泛應用,在技術上促進了世界電子工業本報告中“電子工業”與“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為同一內涵。的迅猛發展。此時的電子信息產品開始廣泛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從單純軍用到軍民兩用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世界電子工業的發展,從而使世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在整個70年代,保持了年均16.6%的高速發展態勢。
(2)20世紀80年代初期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世界電子工業以低速發展為主調。世界電子工業的發展與世界特別是與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美國爆發了第七次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也對美國電子工業乃至世界電子工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導致了1981~1982年連續兩年的低速增長。
(3)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問世以及軟件業的興起使電子工業獲得快速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技術革命,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革命在世界範圍內的興起,其最重要標誌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問世和軟件業的興起,使得電子工業的應用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展,促進了新一代電子信息產品的出現。電子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先導性、帶動性和廣泛的滲透性,使世界電子工業在20世紀80年代以高於其他工業的速度向前發展。
(4)1989~1994年受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電子工業進入低速增長期。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世界經濟衰退浪潮的衝擊,世界電子工業發展也舉步維艱,處於低速增長期。然而由於受新技術的推動,美國電子工業於1993年初開始回暖,德國和日本也於1994年開始複蘇,從而使世界電子工業在經過了1993年的穀底之後,從1994年開始回升。
(5)1995~2000年信息化的推行及“千年蟲”問題使世界電子工業重新回到快速發展的軌道上。自走出20世紀90年代初的穀底之後,世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這種發展態勢一直持續到2000年底。在此期間,由於信息化浪潮的衝擊和解決“千年蟲”問題,以及人們對網絡的過熱投資,曾出現過1995年和2000年兩個增長高峰。
(6)2001~2003年受網絡泡沫破滅的影響,世界電子信息產業進入調整期。2000年末網絡泡沫開始破滅,導致了2001年世界電子工業產值的大幅下滑,直到2002年全球電子工業仍然呈負增長。2003年雖然恢複了5.63%的年增長率,但產業規模隻相當於1999年的水平。
2.世界軟件及信息服務業發展曆程
隨著硬件平台的日臻完善,軟件及信息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起,世界軟件銷售額保持了較快的增長趨勢,但是由於當時軟件銷售額基數較小,所以雖然增速較快,但與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相比,比重仍然很低。在1992年全球信息技術市場中,全球硬件開支首次不足信息技術開支的50%,這說明電子信息產業開始由硬件轉向軟件,走上以軟件為主的發展道路。表2是世界軟件及信息服務業產值情況。
可以將世界軟件產業劃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1)高速發展期。在1993~1997年期間,世界軟件業保持了高速發展。在此時期,產業發展比較平穩,基本上保持在15%左右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長率為15.2%;而同期電子產品製造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僅為9.5%,遠低於軟件產業增長。但軟件產業在該階段產業規模尚小,軟件產業處於尚不成熟的階段。
軟件產業之所以保持高速發展,一方麵是因為1993年世界範圍內“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實施,為軟件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麵,隨著硬件技術和產品的逐步成熟,世界市場已經由技術、產品為主導的賣方市場過渡到以用戶需求為主導的買方市場,從而導致了軟件產業的較快增長,與軟件產業息息相關的信息服務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另外,隨著PC等硬件出貨量的增加,軟件市場需求急劇擴大,這也是軟件產業在該階段得以高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2)低速增長期。1998~2001年整個世界軟件產業處於低速增長期。在此期間,年均增長率隻有5%。之所以出現低速增長,一是因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此間正處於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型,新的技術尚未完全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軟件產業也處於一種試探性發展之中;二是因為受到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雖然軟件產業所受影響不及電子工業,但這次危機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阻礙軟件產業快速發展的因素之一。
(3)調整期。自2002年以來,世界軟件產業開始進入調整期,增長率隻有2.49%,2003年更出現了8.75%的負增長,2002~2003年年均增長率為-3.13%。
出現調整的主要原因是網絡泡沫的破滅,同時同期世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的衰退,也影響了與其密切相關的軟件產業的發展。
世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雖與世界軟件產業有聯係,但又表現出與軟件產業不同的發展特征,如2002~2003年,世界軟件業進入調整期時,世界信息服務業仍然保持了年均13.44%的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