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進信息化的思考與對策---國家信息中心課題組
21世紀信息資源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信息技術在催生信息產業的同時,正以其廣泛的滲透性和先進性促進傳統產業的更新和改造,信息產業正逐步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主導產業,信息化是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信息化水平成為一個國家或行業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世界各國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設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因此,研究加速推進信息化工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深遠的實踐意義。
一、科學認識信息化進程
“認識問題解決了,實踐就有了原動力”。麵對信息革命這一嚴峻挑戰和曆史機遇,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一)科學認識信息化的基本內涵
什麼是信息化?顯然,認為信息化就是網絡化,就是電腦的普及的觀點都是片麵的、不正確的。本研究報告認為信息化是一個過程,與工業化、現代化一樣,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四個層麵、六大要素。
所謂四個層麵,一是抓好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規劃,在信息化主導產業中力爭有所突破;二是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過程,是信息化工程的建設階段;三是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核心與關鍵;四是信息產品製造業和信息服務業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支撐。這四個層麵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演化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四個層麵是一種互動關係。
所謂六大要素,是指信息科學、信息技術、信息工程、信息產業、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
這四個層麵、六大要素的相互作用過程就構成了信息化的全部內容。就是說信息化就是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通過發展信息科學、普遍采用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裝備,更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使由於利用了信息資源而創造的勞動價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導地位的過程。
(二)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
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認識革命和社會革命。人類經曆了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是第三次革命。
信息革命產生發展於近二十年,也就是知識經濟時代。電腦、因特網、航空航天技術、海洋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納米技術等在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使人類社會向著個性化、休閑化方向發展。這一時期是人腦的延伸,是在用一種無形的力量來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農業社會的基礎是農民,工業社會的基礎是市民,信息社會的基礎是網民。在以網民為基礎的信息社會裏,人們的行為方式、思想方式甚至社會形態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從行為方式上說,網絡環境的時間和空間有無限的擴充性和多樣性。網絡時間處於一種無始無終的狀態,或者說網絡時間的特點是“實時、時時、無時”。用戶實時交互、網民時時在線、信息無時不在。北京的下班了,巴黎的還在工作;巴黎的下班了,紐約的繼續幹。3人組成的跨國公司,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發揮作用。網絡空間是真正的“天涯咫尺”——鼠標一點,漫遊全球。人們所期望的全球化、多極化、個性化的特征,在網絡空間裏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網絡環境中所有的網民都是一個符號、一個代碼、一個信息點。在點對點的交往中,不管你是總統還是商店售貨員,都可以處在一種自由、平等和直接的交流之中。網絡環境的信息傳播無阻礙狀態激勵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打破層級界限,追求有效和直接的點對點的交往。
從社會形態上說,網絡基本屬於虛擬社會。網民既無身份證又無社會安全號,不但匿名而且一人多名,甚至可以隨時更改。網上無法律,其活動規則是在技術條件製約的基礎上通過協商產生的,且一直在修訂和完善中。政府有疆域,網絡無國界。網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世界公民,網民在網上的活動是跨國界的。而在現實中,任何國家的公民都有自己的姓名和某種特定的識別方式,政府、法製和秩序構成的現實社會與域名和跨國界的網絡虛擬社會的結合構成了我們今天新的社會形態。
(三)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1)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信息時代的核心生產要素,生產者成為信息資源的開發者。
(2)生產向著智能化與網絡化發展,腦力與體力相結合,生產與用戶相結合,實現實時敏捷生產與智能生產。如國外出現的無人工廠,實現了全部的網絡化操作。
(3)企業組織結構呈現網絡化與靈活化的特點,創新、柔性、信息和知識生產型企業將是成功的企業。
(4)企業管理實現信息化、網絡化、個性化、知識與柔性管理。
(5)技術向著數字化、智能化、知識化、可視化、柔性化發展。
(6)產品呈現智能化、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和市場周期短的特點。
(7)社會分配按照貢獻大小及知識結構分配。
(8)市場呈現全球化、網絡化、無國界化與變化快的特點。
(9)產業結構以知識和信息產業為主,物質生產和服務業為輔。
(10)在就業方麵,從事信息、知識生產的勞動者就業率高,體力勞動者的失業率提高。
(11)企業文化是創新、合作與學習。
(12)經濟增長的源泉是知識和信息,是專業化的人力資本。
由此可見,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必然會給我們帶來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是前所未有的,當前的問題不是我們想不想、願不願意,而是一種必然趨勢。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會引發許多新的變化,麵對市場的全球化、國際化,麵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們可能在新的國際分工麵前作出新的選擇,由此也必然引發一個地區和企業的重新洗牌。
二、信息化發展的國際比較
(一)中美信息化發展的比較
1.政府信息網絡
美國政府信息網絡,除國防部和軍方以外,基本上都是在公共電信網絡上建立虛擬專網。聯邦政府機構各自分散建設虛擬專網,目前政府信息技術服務小組(GITS)正在著手組織統一的聯邦政府信息網絡。在州政府一級,大部分已經規劃或實施了統一的連接州政府各個機構及公立學校、圖書館的網絡,如得克薩斯州的政府專用虛擬網等。
在中國,統一的政府信息網絡還未形成,以此為目標的“金橋工程”由於種種原因進展緩慢,從目前情況看,也不太可能達到開始的計劃目標。“金橋工程”的業主單位,已經朝經營性的通信公司方向發展。一些部門,如廣播電視、電力、鐵路、公安、民航等,都擁有一定數量的基礎通信資源,但離建成一個政府信息網絡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2.應用係統
美國政府機構的應用係統,已經進入辦公自動化係統和管理信息係統階段,正在走向更加複雜的機構內外結合的業務領域,向真正的電子政府邁進。例如,美國全國各地及在加拿大、墨西哥工作的美國公民,都可以通過財政部的收入和稅務報告係統(STAWRS),申報自己的收入、交個人所得稅。財政部的國際貿易數據係統(ITDS),連接著80多個與國際貿易有關的政府機構,收集並處理數據。國防部的旅行(出差)係統,以國防部的NIPRNET為基礎,連接公共電信網絡和旅行機構的服務係統,為所有美國軍人提供從出差審批到旅行車(機)票、旅館預訂、費用領取和報銷等全過程服務。
在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的政府日常業務,還處在手工處理階段,政府的辦公自動化任務還十分艱巨。政府部門的計算機應用係統,大多是分散的、小型的,這也是我國絕大多數政府網站隻能提供一般情況介紹,不能提供在線服務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