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2)(1 / 3)

四、加快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

(一)正確處理信息化與工業化之間的關係

所謂工業化就是“一係列基於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的過程”,這裏的工業化不僅包括工業部門的發展,而且包括了“工業化了的農業”的發展。錢納裏等人認為,工業化的中心內容就是發展,而發展就是經濟結構的成功轉變,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製造業在總產出和就業中所占份額上升及農業所占份額相應下降。撒克(印度經濟學家)也認為,工業化就是脫離農業的結構轉變,亦即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中的份額下降,製造業和服務業份額上升的過程。可見,所謂工業化,其核心內容就是經濟結構的成功轉變和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工業化過程中最明顯的特征是農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中的份額不斷下降,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

信息化是從工業化經濟向信息經濟、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的動態過程。工業化的發展直接導致信息化的出現,信息化的發展又須借助於工業化的手段,兩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同時信息化主導著新時期工業化的方向,使工業朝著高附加值化發展;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基礎,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物資、能源、資金、人才以及市場。隻有用信息化武裝起來的自主和完整的工業體係,才能為信息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發展了的信息化體製通過對傳統工業化體製的大規模改造,則能夠使傳統工業實現工業信息化。信息化對工業化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信息化不能代替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工業化向縱深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光纖通信技術、交互式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智能計算機技術等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一係列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沒有信息化,世紀之交的工業化將停滯不前或徘徊不定。信息化雖然對工業化具有推動作用,但不能因此忽視傳統工業自身作用及功能的發揮。

信息化與工業化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強調兩者的關係如基礎與前提的關係、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等,並非意味著工業化的發展必須在前或信息化的推進必須在後,也不意味著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兩者先後不可逾越或不能兩步並作一步。事實上,從國際經驗來看,信息化的發展並不一定以工業化完成為前提,相反,根據後發優勢和經濟趕超戰略,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在繼續完成工業化的同時就著手於信息化工作,通過采取兩步並作一步走的並行發展方針,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總體技術落後是我們的基本情況,大量高科技尖端技術並沒有為我們所掌握。那麼,中國的工業化目前處於什麼階段?對此,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二)信息化推動工業化的政策選擇

第一,要充分認識信息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這是新時期能否轉變工業信息化思維的概念環節。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成為全球最大和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同時,信息化也正在成為各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誌。進入21世紀,我們將開始第三步戰略,在這個曆史背景下,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顯得尤為必要。信息化的發展無論是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而言都十分重要:發達國家希望通過信息化戰略保持其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科技領先優勢,進而在世界經濟中繼續占據領先地位;發展中國家則希望依靠信息化戰略,加快經濟增長,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與科技方麵的差距,從而擴大在世界經濟中的比例,發揮在國際事務中應有的作用。信息化正在成為各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對此,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二,要準確理解“後發優勢”和“跨越式發展”的科學內涵,這是能否認同中國式工業化、信息化道路的理論基礎。為謀求在世界信息化進程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不少國家都紛紛確立了以推進信息化為特征的發展戰略,這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加速或促進了世界信息化的發展。為順應這一世界信息化潮流,“十五”計劃建議作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決策。這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跨越式發展之路。根據“後發優勢理論”,我國可以利用“後發優勢”,實現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與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相比,我們的後發優勢是比較充裕的。國際經驗也表明,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發展工業化的同時一並進入信息化時代,並利用信息化來推動工業化和改造傳統工業,進而可以形成“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新模式。

第三,要實行工業化與信息化並舉發展的方針,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要保證。由於我國的工業化尚處於中期階段,因此,工業化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很顯然,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的大背景下,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道路行不通,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革命也不容許我們走傳統的線性發展道路(或常規發展道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絕不能把工業化與信息化對立起來,或者埋頭工業化而置信息化於不顧,也不能脫離工業化現狀盲目追求信息化,而必須把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促進工業化任務完成的同時,積極推進信息化。“十五”期間的工業化,如果沒有信息化的配合,就不可能順利推進。所以,必須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結合,實現工業信息化和信息工業化的雙重目標(或最優境界)。實行工業化與信息化相互融合,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信息和知識替代傳統的物質消耗,又能夠利用網絡趕超時空的特性,加強生產與消費的直接關係。這樣,在技術、時間、資金、勞動力等資源上,通過信息化去推動工業化,就可以實現趕超、達到跨越式的目的,把工業化與信息化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工業化對信息化的基礎和推動作用,使信息化成為帶動工業化升級的強大動力,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工業信息化,在信息化過程中實現信息工業化。

第四,要重視實施工業化與信息化發展的機遇戰略。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這種趨勢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麵:①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成為新技術革命的帶動者;②信息產業高速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③信息網絡迅速崛起,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依托;④世界各國積極應對信息化的挑戰和機遇。在這種趨勢中,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正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以信息技術的創新能力、網絡性能、應用程度為代表的信息化能力,正成為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的製高點。這種新的發展趨勢,給我國信息化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曆史機遇:①信息化具有全球性,必須以世界為舞台,處在工業化途中的中國正以不可阻擋的趨勢而步入信息化進程,這為中國推行工業化與信息化並舉發展的新模式提供了超常規發展的極好機遇;②信息技術革命導致發達國家工業生產力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有利於我國利用工業化國家的直接投資,加速我國工業化進程;③信息化加快了科技和信息的傳播,這為中國引進、開發高新技術與對外宣傳提供了很大的方便;④移動通信、IP電話和因特網的不斷充實、完善和發展,市場的急劇擴大為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⑤信息技術數字化、智能化、個人化和小型化不斷向縱深推進,給我國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超越的某些階段”和“極多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在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同時,必須實施機遇戰略。

(三)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需要理論、實踐與市場的結合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在從事推進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的工作中,在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工作中,尚缺乏科學的、係統的、有效的理論指導。無論在戰略體係、基礎理論,還是基本概念方麵,對信息化、國民經濟信息化、企業信息化、電子政務,從對這些名詞的解釋到基本的理論出處,都很難得到眾口一詞的認同,這不能不說是理論對實踐指導的缺陷。正因如此,我國理論界需要更多地關注和研究信息化問題。

信息化需要社會的實踐。無論是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還是企業信息化,包括正在加快的電子政務的推進,都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重要社會實踐。但是,在這個實踐過程中,由於幾年前我們對網絡、網絡經濟以及信息技術認識上的不夠全麵、把握的不夠準確,出現了一個時期的泡沫和反複,以至於迄今在一些領域中出現了對信息技術的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