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1 / 3)

“十一五”期間中國服務業發展的思路、目標和體製政策保障---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加快發展服務業,有利於促進就業,有利於全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有利於節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提高我國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有利於促進城鄉、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加快發展服務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戰略舉措。

“十一五”期間,我國服務業應該進入增長加速、在國民經濟中地位上升的發展階段。服務業的增長速度要高於國民經濟的整體增長速度,服務業要成為提供就業機會的主要行業,成為產業結構優化的主導行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行業。服務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和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市場機製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體係進一步完善,將為整個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服務業的發展主要靠市場配置資源,要加快形成和完善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體製環境。與此同時,需要政府的引導和鼓勵。政策措施的重點是,鼓勵多發展能密集吸納就業的服務行業,多發展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服務行業,進一步完善基礎公共服務,加強對農村和落後地區基礎服務的投入,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公平環境等。

一、加快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加快服務業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全麵、協調、可持續,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要求。加快服務業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1.促進生產和消費協調發展

經過二十多年的持續增長,我國經濟已經逐步由供給驅動型轉向供給和需求共同驅動型,在許多行業中,需求驅動已經成為繼續增長的重要決定因素。當前,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的供給已經相對充裕,繼續發展受到需求不足的製約。服務業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紐帶,積極開發新的服務渠道和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擴大服務消費規模,對滿足需求、擴大需求和創造需求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利於促進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

2.促進改善投資和消費比例

我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約15個百分點。特別是最近幾年,消費對增長的貢獻份額持續較大幅度地下降,已從2000年的73%下降到2001年的48%、2002年的40%和2003年的38%,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帶動。這種狀況如果不能改變,增長將不可持續。消費率長期偏低會使大量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最終失去需求支撐,造成投資和消費失衡,產能大量過剩,企業效益下降,銀行呆壞賬增多等,長期下去,不僅增長無法維持,而且會造成多方麵的嚴重後果,影響金融安全和經濟穩定。

3.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快服務業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總體上不是資源豐富的國家,許多重要資源的占有量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和經濟總量的加大,我們所麵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還要繼續加大。大量投資特別是重化工業投資支撐的高速增長,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能源和原材料,造成沉重的環境和生態壓力。2003年,我國的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不到4%,卻消耗了全球30%的煤炭、35%的鋼材和55%的水泥,這樣的發展模式必將不可持續。不斷加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造成了高昂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並對公眾健康產生損害,難以滿足小康社會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要實現2020年GDP翻兩番的經濟發展目標,資源生產率必須有大幅度提高,經濟增長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必須大幅度降低。從總體上看,服務業具有能源資源消耗低、對環境和生態影響較小的特點,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能夠減少增長對資源的消耗,減輕增長產生的環境與生態壓力。

4.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

加快服務業發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的必然要求。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發展成果不能僅僅看增長速度,還要看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質量是否隨之全麵提高。服務業是直接提供消費產品和服務的行業:農業和工業生產的物質產品,要通過物流、商業等服務業,才能被人民群眾所消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還將向旅遊休閑、醫療保健、文化娛樂、教育培訓等方麵拓展,都需要相應的服務行業加快發展;加快發展提高居民素質的科技、教育、文化等服務業,能夠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人民群眾要求有能夠安居樂業的良好社會秩序,要求共享發展成果,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

(二)加快服務業發展是擴大就業的主要途徑

服務業的發展對今後擴大就業有決定性的影響。國際經驗表明,製造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水平後,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加速,其吸納就業的能力開始下降,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行業。我國也已經顯示出了這種趨勢。2002年與1978年相比,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從4890萬人增加到了2.11億,新吸納就業人數1.62億,占非農產業全部新增就業人數的65%,特別是自1998年以來,我國非農產業中就業的增長全部源自服務業。

今後若幹年,我國就業壓力將擴展到更多層次的居民,不僅有大量的農業勞動者需要轉向非農產業就業,有大量城鄉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而且有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需要就業。服務業在吸納就業方麵具有獨特的優勢:服務業行業多,門類廣,勞動力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行業並存,就業和創業的方式靈活多樣,能夠吸納大量的和不同層次的人員就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是緩解我國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的主要出路。

(三)加快服務業發展能顯著提升我國產業整體競爭力

我國製造業較早開始推進改革和開放,競爭壓力使相當一部分製造企業在製造過程之內的競爭能力已經較強。但是服務業的低效率、高成本,降低了我國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目前在國際分工比較發達的製造業中,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停留的時間隻占其全部循環過程的不到5%,而處在流通領域的時間要占其全部循環過程的95%以上;產品在製造過程中的增值部分不到產品價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發生在服務領域。即使一個企業在製造過程中的技術和工藝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如果流通領域缺乏效率,其競爭力就會大打折扣。服務業能否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分銷服務、金融服務,以及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成為我國產業競爭力能否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加快發展服務業也是全麵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的要求,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擴大農產品出口等,都需要農業服務體係和農村市場體係加快發展。

二、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服務業比重偏低,發展滯後

做出我國服務業比重偏低、發展滯後的判斷,有兩個方麵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