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的辦法是,第一,要排除不快樂。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老年癡呆症,真正做到無憂無慮,也不容易,因此,有了不快樂,要想盡方法去解脫。譬如,不為不值得煩惱的事情,傷腦筋;不為不應該激動的事情,動感情;不為得到也不多什麼,得不到也不少什麼,後來想想倒是相當無所謂的事情,生閑氣;更不為其實不過是雞毛蒜皮,芝麻綠豆,針頭線腦,仨瓜倆棗的事情,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第二,要明白所謂的生活質量,物質是要擺在第一位的,但不是惟一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物質雖是基礎,量的增加或者擴大,不見得快樂也隨之同比例地增加或者擴大的。一個腰纏億萬的富翁,一個工薪階層的成員,誰晚上睡覺更香甜呢?說不定是後者而不是前者,因為後者沒有那麼多值得焦心的事情。一個炙手可熱的大員,一個打工要飯的平民,誰在半夜有人敲門時不那麼緊張呢?估計後者會因擾其清夢,憤而罵街,而前者則難免要心懷忐忑,顫抖著雙手去開門。
一般來講,拿錢能買到的快樂,絕對不是真正的快樂。而這種快樂一去以後,那空虛和苦澀,更不是味。物質享受是有止境的,天天頓頓,魚翅海參,最終有吃膩的一天。隻有去尋找那種基本與別人無爭無礙的享受,去體味那種既物質,更精神上的享受,去創造那種能夠品嚐得出來的,從心靈到感官的享受,享受得有文化,有品位,有水平,有質量,才使自己活得充實,活得有滋味。
第三,當然,對那些“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快樂,在於事業的拚搏,目標的追求,相互的競逐,和不斷的進取上;而對於走過了人生大半路程,“停車坐愛楓林晚”的老年人來講,已過了“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年歲,則尤其不宜亂傷腦筋,亂動感情,亂生閑氣,亂鬧別扭的自找不快樂了。一個夕陽西下,晚霞滿天的人,與一個朝氣蓬勃,早晨八九點鍾太陽的人,是不能等同而言的。前者,來日方長,有足夠的年齡資本,供其揮霍。後者,青春不再,韶華已逝,口袋裏那張歲月支票,餘額已經屈指可數,就不允許自己大手大腳了。
在這樣的現實麵前,每一天,都很寶貴,要有意義地度過這一天,便是我們老年人的安排了。於是,從容一點,瀟灑一點,開朗一點,明智一點,隨和一點,放鬆一點,淡薄一點,想開一點,能夠這樣一點一點地做起來,便是尋找到老年人的快樂之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