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猛回頭》與《警世鍾》(1 / 3)

一、陳天華的家庭與生平

陳天華(1875—1905),原名顯宿,字星台,亦字過庭,別號思黃。

湖南新化人,近代民主革命宣傳家,著名愛國主義者。

陳天華光緒元年(1875)生於湖南新化縣下樂村。父親陳善是個落第秀才,母親在他約十歲時去世。幼年時代的陳天華,因家境窮困,不得不為別人放牛,或提著小籃到處叫賣,直到十五歲才開始進私塾讀書。陳天華自幼勤奮好學,入學前跟著父親認識了不少字,九歲便熟讀《左傳》,被譽為“神童”。他特別喜愛當時在民間流傳的彈詞、小說,常讀《西遊記》、《三國演義》、《東周列國誌》等書。在街上叫賣糖果時,也經常捧書閱讀,以致糖果被孩子們拿去吃掉他還不知道。

他有時還摹仿編寫通俗小說或山歌小調。這些為他後來成為通俗宣傳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光緒二十一年(1895),陳天華隨父遷居縣城,仍以提籃叫賣為生。

後經族人周濟,入資江書院讀書。這個資江學院,是清康熙四年(1665)知縣於肖龍辦的義學,地點在城隍廟旁邊。這是一所書院式學校,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宗旨,也兼學農田、水利、兵賦、刑律、禮樂等。入院學子為歲試錄取生員和地方保送童生。入學年齡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歲之間,學製五年。而陳天華入資江學院時是二十歲。據說他最刻苦研讀的,就是《二十四史》。

光緒二十四年(1898),陳天華考入新式的新化求實學堂。二十六年(1900)春,陳天華考入省城嶽麓書院。他的聰慧和才學,很得當時湖南巡撫趙爾巽的賞識。

光緒二十九年(1903)初,陳天華以優異成績,由新化求實學堂資送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師範。赴日後不久,陳天華聽到“沙俄企圖侵占中國東北三省”的消息。他認為清王朝腐敗無能,麵對外國列強不敢說一句硬話,惟有喚起億萬同胞的愛國熱情,方能救中國。

他毅然咬破手指,寫了一封血書寄回湖南的各學堂。這位血性男兒在血書中這樣寫道:

同學諸君鑒:接函具悉。華等以瓜分禍迫,擬以血肉之軀,親禦強俄,為國民倡。後以俄事漸緩,改為軍國民教育會,至日本體育會學習體操,以備有事之秋,稍盡義務,自謂於意無惡。不謂內地當道,不諒其心,反加以多事為名。不思學生軍設立之初,報告監督,通電政府,名正言順,別無他意。以此為罪,將謂俄不可拒乎?俄國於遠東之義勇艦隊,日本於對俄之社會,則獎勵之,中國則嚴禁之,何其相反之甚也。至於體育會,日本幾遍地皆是,留學生一入其會,則遂大驚小怪,屢索而不得其解。我政府之識見如此,我國民之程度如此,此誠可為痛哭流涕者也。

湖南巡撫趙爾巽看了陳天華的血書後也深為感動,他不僅親臨各學堂宣讀,還飭令各報館將陳天華的血書刊登在官報上,湖南全省拒俄運動頓時士氣高漲。為爭奪對中國東北的控製權,日俄矛盾激化,在戰雲密布,東北危急的情況下,陳天華於這年11月毅然隻身回國,勇敢地投身國內的革命洪流。

1904年2月,陳天華同黃興、宋教仁、劉揆一等在長沙創立了華興會,積極參加謀劃反清起義。他化名前往江西遊說巡防營統領響應起義,還參加了聯絡會黨,發展壯大革命力量的活動。革命黨人原定於這年舊曆十月十日在長沙、嶽州(嶽陽)、衡州(衡陽)、寶慶(邵陽)、常德同時起義。可惜走漏了風聲,被清政府的爪牙探聽到了消息,沒等革命黨人發動起義,就遭到鎮壓,陳天華和黃興等華興會骨幹隻好避居上海租界。經友人的一再勸告,他才再次到日本去。在那裏,同宋教仁等一起創辦了《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繼續宣傳革命思想。但失敗的痛苦,給陳天華造成了嚴重的精神創傷。

1905年7月,孫中山來到日本東京,提出了聯合革命力量,建立全國性革命團體的主張。處於苦悶中的陳天華從中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希望,便懷著極大的熱情,積極響應。他耐心地說服了在東京的華興會主要成員,力主聯合。東京留學生盛會歡迎中山先生之後,他又著文報導,稱讚孫中山“實為世界之大人物”,是中國“四萬萬人之代表”,“是中國英雄中之英雄”。這年8月,同盟會正式成立。陳天華不僅是主要發起人之一,而且是重要文件的主要起草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創刊,他是主要的撰稿人之一,直接參加編輯工作,並兼任報社經理。

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風潮的發展一日千裏,日本成為革命黨人在海外的重要活動中心。清政府極為惶恐,要求日本政府驅逐留日學生中的革命黨人,於是日本政府頒布了“取締清朝留日學生規則”,留日學生對此非常憤慨,八千人群起抗議。日本部分報刊對中國留學生的正義行為進行冷嘲熱諷,《朝日新聞》甚至以“放縱卑劣”的語言進行攻擊。對此,陳天華義憤填膺。他主張全體留學生立即回國,以維護中國人的尊嚴。鑒於留學生中意見不一,會館領導人不肯負責,為使大家“去絕非行,共講愛國”,陳天華決心以自己的生命來激勵大家的愛國熱情和革命決心,他寫了一篇長達三千多字的“絕命書”和致留日學生總會諸幹事的短信後,於1905年12月8日淩晨,投日本東京大森海灣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三十歲。

二、陳天華的主要作品與內容

陳天華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之一,是真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是湖南人的楷模,他的作品是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903年春,正是日本和俄國爭奪中國東北領土的時候,在日本留學的陳天華積極參加了拒俄反清組織。一天晚上,陳天華在寓所裏回想起連日來的鬥爭場麵,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切齒之恨使他無法平靜下來,他不由得思念起湖南的父老鄉親,“我要讓國人都了解國家麵臨的空前慘劇,從沉睡中醒來,共赴國難,決不能讓可愛的祖國任人宰割!”這個念頭一起,他猛地咬破手指,寫下了“敬告湖南人”五個殷紅的血字。一連幾個夜晚,陳天華蘸著自己的鮮血和熱淚,寫了幾十封血書,分別寄給湖南的各個學校。所有收到血書的人,都被陳天華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了,有的人流下了眼淚。

這一時期,陳天華寫有《警告湖南人》、《論湖南官報之腐敗》、《論中國學生同盟會之發起》、《複湖南諸君書》,發表在章士釗主編的《蘇報》上,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幾十封血書和幾篇文章的影響力畢竟太微弱了,陳天華於是決定寫書,用老百姓都能接受的大眾化語言,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彈唱形式,講出深刻的革命道理,使大家既容易懂,又容易記住。陳天華隻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寫成了《猛回頭》和《警世鍾》。除此之外,1904年,他還寫有《獅子吼》。他去世的那一年,更是寫下大量文章,宣傳革命思想。跳海前的《先考寶卿府君事略》、《致留日學生總會諸幹事書》、《致湖南留學生書》和《絕命辭》更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品。

一、《猛回頭》

本書寫於1903年夏天。

全書以序、黃帝肖像後題、地理述略、人種述略為第一部分,以唱詞的形式,表達了對始祖黃帝的敬仰,對同胞弟兄的呼喚。並以當時新知識,用五大洲、五色人種的比較,指出中國的衰落。

“猛回頭”為第二部分,用大量事實喚醒國人回頭反省。他首先謳歌了偉大的祖國:

我中華,原是個,有名大國,不比那,彈丸地,僻處偏方。論方裏,四千方,五洲無比;……論人口,四萬萬,世界誰當。論物產,真是個,取之不盡;論才智,也不讓,東西兩洋。

在追述曆史的輝煌後,指出這樣一個富饒美麗的祖國,如今是一副慘景:

痛隻痛,甲午年,打下敗陣;痛隻痛,庚子歲,慘遭殺傷。

這裏以十二個長排句的形式,表達了他們一代人的憂傷。在如此深重的困難麵前,清政府又“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

事已至此,什麼都不要怕。

“十要”為第三部分。這實際上是提出了陳天華的一些主張。這十要是:一要除黨見,同心同德。二要講公德,有條有綱。三要重武備,能戰能守。四要務實業,可富可強。五要興學堂,教育普及。六要立演說,思想遍揚。七要興婦學,培植根本。八要禁纏足,敝俗矯匡。

九要把洋煙,一點不吃。十要凡社會,概為改良。“四學”“四莫學”為結尾部分。四學,呼喚國人要學法、德、美、意等國的改革、報複、自立、稱王。四莫學指不要學習張弘範的引宋入元、洪承疇的狠心毒腸、曾國藩的為仇盡力、葉誌超的棄甲丟槍。一連以四個典故,表述作者的思想與誌願。這其中當然有不少過激之語,有的甚至是反話,但其心可鑒,其誌可嘉。